手机扫一扫

破“浪浪山”式难题 以实干创效益
发布日期:2025-08-26    作者:雷红磊    
0

“我想离开浪浪山”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人们突破困境、寻求新可能的深切企盼。创新创效的突破口在哪?答案就在生产现场。在龙钢公司生产一线,就有这样一群“破山者”,他们不做等待指令的“小妖怪”,而是以“小切口”创新撬动“大范围”应用,敢于向难题亮剑,善于用巧思破题,以实干创效益。

破“浪浪山”式难题 以实干创效益

卡关!效率低?刀杆一改造,孔型加工“轻松干”

车间内,车床的轰鸣声持续不断。“这K5孔型加工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机加班班长郭磊鑫说着话,手上的操作却丝毫未停。原来,K5孔型为特殊的矩形孔型,使用普通孔型样板刀加工,不仅效率低,稍有不慎还会导致废槽,成为生产中的棘手难题。

“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咱们能不能试着改造刀杆,改用数控车床加工,不仅解放人力,还能提高加工精度。”专题研讨会上,车工专业技师助理常鹏飞针对这一瓶颈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这个主意靠谱!”郭磊鑫第一个表示支持。他们迅速行动,通过查找图纸精准确定K5孔型的深度参数,接着利用线切割切除影响刀具轧槽加工的部位,最后根据K5孔型槽底宽度,将刀杆前端改为与刀头宽度一致的长条形,从而实现K5孔型数控加工。

当质检员完成检验,为合格产品刷漆的瞬间,车间里顿时响起欢呼声。刀杆改造后成效显著,单副K5成品轧辊加工时长缩短至1个半班,成品合格率提高至95%,且操作人员可同时兼顾多台设备,不仅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还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年可创效约5万元。

破“浪浪山”式难题 以实干创效益

卡壳!拧不动?工具一出手,螺栓秒“归位”

“班长,这螺帽又‘卡壳’了!”轧机维修工孙晓强放下扳手,说话的声音带着几分焦灼。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出现轧机底座螺栓紧固不到位的情况了。

装配班班长解冬当即戴上油手套俯身检查,刚碰到螺杆表面,一层细密的铁屑便混着油污簌簌落下,顺着螺纹纹路细细摸索,几处凹槽里出现细微的毛刺。“吊运轧机的时候没对准底座卡槽吧?”他看着遥控天车,语气笃定,指尖轻点变形的螺纹,“轧机磕碰让螺纹受了损伤,加上铁屑这些杂质嵌在纹路里,螺帽自然拧不下去。”

“换螺杆肯定不现实,得想个办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解冬召集班组骨干在现场开起了讨论会。“螺纹碰撞变形固然是关键,但只要这些铁屑、油污的‘病灶’不除,早晚还得复发,必须得标本兼治。”

“要不咱们试试自制一套专用板牙修复工具?”解冬突然提议。说干就干,他立刻找来机加班班长卫青泉商议方案。两人一番琢磨后,决定选择与螺栓相匹配的螺帽,参照机加板牙的设计原理,在螺帽内铣出排屑槽,并在螺帽上焊接两个便于握持的手柄,一套简易板牙修复工具初具雏形。

首台下线轧机修复现场,孙晓强蹲在轧机旁专注操作。专用板牙修复工具在螺杆上平稳推进,铁屑、油污纷纷落下,原本磨损的螺纹渐渐恢复规整。“班长,旋合长度提升到65mm,现在这螺帽顺溜得很。”他直起身汇报道。此举有效提高轧机稳定性,为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小问题里藏着大改进。车床轰鸣里的巧思,螺栓纹路间的智慧,正是破开困局的“开山斧”。他们从细微之处精准发力,切实破解实际难题,让每一项改进举措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用实际行动续写“浪浪山”的动人创效篇章。(龙钢公司 雷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