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叮嘱,都是播撒在心间的种子;每一次示范,都是照亮前路的光。师徒“传帮带”从不是刻板的制度,而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更是跨越年龄的情感联结。它托举着职场新人稳步成长,也让老师傅们在新人身上,看到了技艺的传承与希望的延续。

不只是师徒,更是工作好“搭子”
午后,龙钢公司轧钢厂生产现场,950℃的钢坯刚入粗轧2#轧机,轧钢工闫路广立刻察觉异常:“师傅,2号轧机进口不正,钢坯跑偏。”他迅速通知2CS停机检查。有着10年经验的轧钢工长王欣应声赶来,沉着指挥:“检查轧辊缝和进口导卫。”他戴上手套俯身检查:“进口导卫偏左,这是钢坯跑偏的原因。”
一年前,闫路广还是一个见了红钢坯就胆怯的“门外汉”。是工长王欣将轧机预装、轧制参数等经验倾囊相授,还常叮嘱:“轧机预装毫米之差影响生产调整和产品质量,得眼里有活、手里有准。”闫路广蹲身调导卫,王欣紧盯进口:“向右调3mm。”师徒默契配合完成调试。随即,钢坯顺利通过轧机。王欣向闫路广竖起大拇指并夸赞:“比我当年还快!”闫路广笑着说道:“是师傅把‘绝活’教透了。”通红的钢坯映着两人的身影,将这份师徒情烙在滚烫的生产线上。

巾帼师徒,“她力量”守护“零偏差”
生产准备车间里,铣工刘婷手握游标卡尺,声音格外清晰:“孙莹,核对轧辊圆跳动,要守好最后一关。”铣工孙莹站在铣床边,使用百分表专注检测轧辊圆跳动参数。
初入岗位时,孙莹面对轧辊铣床直发愣,辊面切削参数都不懂。刘婷主动带徒:“轧辊精度连着钢材质量,女孩心细更适合这个岗位。”班前,刘婷带着她刃磨铣刀;班中,紧盯月牙槽铣削轨迹,连游标卡尺测量点位都反复示范;下班后,师徒俩对着参数表逐行复盘误差根源。
一次,孙莹发现月牙槽异常,立即叫来师傅。刘婷敲了敲卡盘:“主轴间隙大。”师徒配合对主轴蜗轮蜗杆进行调整后再加工,月牙槽异常立即消除。“多亏你敏锐,不然会影响后续轧钢。”刘婷校正轧辊时叮嘱,“0.01mm的偏差都不能松。”如今,孙莹已能独立铣削精密轧辊孔型,技术愈发精湛。她总说:“没有师傅倾囊相授,我哪能这么快顶上来。”

技艺赓续,师徒一查一调稳精度
清晨的微光照进厂区,高线红样工樊柯睿攥着盘条样品,对讲机里声音急促:“李师傅,这批φ8螺纹钢直径超0.1mm,刚取的样。”
他口中的“李师傅”,正是高线工段的“活字典”——轧钢工长李天龙。樊柯睿初来时连产品缺陷类型都认不全,李天龙带着他扎根轧线,手把手传授诀窍,还将自己珍藏的“缺陷图谱”手册送给他,师徒俩默契十足。
“查同批次前3个样数据!”李天龙应声说道。樊柯睿翻出记录:“前两个偏上限,外观没缺陷,问题在轧制环节!”“我先查3#剪头,你盯紧后续样品。”李天龙很快回复:“头部尺寸没问题,成品架辊缝偏大!”他迅速调节装置,叮嘱道:“再次取样检测。”3分钟后,樊柯睿新取的样品检测合格,料型偏差控制在±0.2mm内。师徒俩协同联动,干脆利落地化解了难题。
师傅们用岁月沉淀的经验引路,徒弟们以孜孜不倦的勤奋接力前行。这跨越年岁的匠心传承,早已化作彼此最坚实的底气,让精益求精的理念在炽热的钢海里薪火相传,成为钢铁一线最动人的传承印记。(龙钢公司 张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