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钢铁有记忆,它会记住什么?它会记住一代代钢铁人浸透在炉温里的青春和汗水,更会记住一座钢城在岁月更迭中前行的坚实步伐。走进钢铁人的故事,触摸他们接力奋斗的温度,那些交织的身影与足迹,正是十里钢城发展路上愈发清晰的印记。

一代人 一条链 姐弟的炉火共铸同心圆
龙钢公司炼铁厂里,一条钢铁产业链,串联起陈玉与陈泽伟姐弟的坚守。
姐姐陈玉守在机械化综合一次料场主控室,双眼紧盯电子屏,屏幕上,斗轮堆取料一体机正按照最优路径运转,将铁矿粉、块矿等原料精准配比,这里是炼铁生产的“粮仓”。她的工作,是根据高炉需求规划原料堆放与调配节奏,确保供应“不断档、不掺假”。想起刚入职时,料场作业全靠人工估算、手写记录,操作依赖师傅口传心授的经验,她的工作手册上曾记满密密麻麻的数字。如今,智能控制系统已实现原料全流程可视化,既提高了配比精度,也让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此时,弟弟陈泽伟正站在5#高炉旁,目光锁定电脑上跳动的炉温曲线,指尖轻调风口参数。他负责的高炉,曾是“人工主导”的战场:过去靠人工观察风口、手动调节参数,不仅劳动强度大,铁水质量也难稳定;现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分析冶炼参数,既降低能耗,又减少污染排放。
一块烧结矿从料场出发,经过混匀、烧结,最终送入高炉冶炼成铁水。在这个过程中,姐姐把控“源头质量”,弟弟守护“冶炼精度”,看似遥远的岗位,实则紧扣同一条产业链。就像陈玉说的:“我们守着的不只是各自的岗位,更是钢厂发展的‘钢铁脊梁’。”

两代人 两肩责 父子的钢花同淬奋斗梦
早晨8点,刚接班的精整工刘鹏程在点数机前轻点屏幕,钢材的规格、数量实时跳动在电子屏上。这流畅的操作背后,藏着父亲刘争奇在轧钢车间的奋斗光影。
十年前,刘争奇任轧钢工长,工作台是精轧防护网内的铁皮桌,桌上总放着三样“老伙计”:磨得发亮的游标卡尺、绑着红绳的圆珠笔、泛黄的“生产记录本”。那时的生产全靠人力“硬扛”,钢材尺寸靠卡尺一寸一寸量,生产数据靠圆珠笔一笔一笔地写,一捆捆钢材的数量,都得人工一支一支数。“那时候就盼着,什么时候能有省力的法子。”父亲刘争奇回忆道。
如今,刘鹏程的精整点数岗位,正是父亲当年轧钢工作的“下游”。他的操作台旁,再也没有厚厚的记录本,取而代之的是高清的显示屏和点数机。过去父亲轧出的钢材,几个人要花很久清点,现在只需启动点数程序,机器便会自动识别、计数,仅用15秒左右便能精准统计一捆钢的数量。
回到家,刘鹏程经常会向父亲分享工作中的感悟和收获,语气里满是欣喜:“爸,现在不用再蹲在地上数钢材了,机器比咱的眼睛还准呢!”父亲刘争奇不禁感慨道:“以前我们靠力气和经验,现在你们靠科技和智能,你小子赶上好时候了,国家发展快,咱们钢厂也跟着享福。”
从手动清点到智能计数,从人工配料到智能冶炼,这些变化是钢厂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钢铁人交出的“硬核”答卷。钢铁的记忆里,镌刻着一代代钢铁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革新。这份滚烫的奋斗精神代代延续,不仅让钢铁脊梁愈发坚韧,更为企业稳健前行注入不竭动力。(龙钢公司 雷红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