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水的灼热与机械的轰鸣交织成奋斗的底色。在汉钢公司炼钢厂,有无数扎根一线的青年,他们从不同起点出发,在各自的岗位上深耕细作,有从炉前工成长为技术指导的“领路人”,有从“门外汉”蜕变为精准操作的精炼主操。他们以青春为笔,在钢花飞溅中书写着属于炼钢人的成长答卷。
	
	工艺传承:架起一线与技术的“连心桥”
	从炉前工到精炼炉炉长,再到如今的新品研发工程师,晏承涛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操作者”到“指导者”的蜕变。刚入行时,晏承涛是炉前工里最“较真”的学徒——钢水温度的细微变化、氧枪吹炼的节奏把控,他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下班后再对照书本反复琢磨。成为精炼炉炉长后,他更是把“精准”二字刻进了工作里,每炉钢水的成分分析、精炼渣系的配比调整,他都亲自把关,曾连续3个月实现精炼工序“零异常”。
	转型后的他,始终没有脱离一线。针对精炼工序新手操作易出现成分偏差的问题,他连续半个月跟踪每炉钢水的精炼过程,梳理出“温度-成分-时间”三维操作模型,编制成精炼工序操作指导手册,梳理出“钢水成分异常如何调整”“氩气流量不佳怎么应对”等实操技巧,使新工上手操作速度提升了40%。
	“只有摸透了一线的‘脾气’,技术指导才有意义。”这是晏承涛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坚守的初心。
	
	青春突围:95后炉长的加速“成长记”
	28岁的韩健是炼钢厂最年轻的炉长,谁也想不到,两年前他还是转岗到精炼工序的“新人”。这个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干脆的95后,用“拼命学、大胆干”完成了从“学徒”到“炉长”的跨越。
	刚到精炼炉时,面对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密密麻麻的参数,一度手足无措。“别人用1小时记参数,我就用3小时,别人练1次操作,我就练5次。”为了赶进度,他把精炼炉的工艺参数和操作要点贴到手机上,上下班路上随时记忆背诵,跟着师傅操作时,他手里的笔记本每月就要写满一整本。第一次作为主操独立操作时,钢水温度比目标值低了15℃。他没慌,迅速调整参数,同时联系补料优化电极埋弧,最终及时将温度拉回标准范围。这次经历让他更有底气,之后他主动参与分厂的各项创新创效项目,每天跟踪数据,提出“分阶段补加合金”的建议,使高碳钢精炼合格率提升4%。
	“年轻不是短板,敢拼敢干才能跟上炼钢的节奏。”如今,韩健带领的班组已成为分厂的“青年标杆”。
	
	破茧成蝶:从“门外汉”到主操的蜕变路
	“以前看精炼炉像看‘黑匣子’,现在闭着眼都能摸准每一个按钮。”说起自己的成长,精炼炉主操工雷海涛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年初,他从吹氩工刚转岗到精炼时,最怕的就是“盯参数”——精炼炉的屏幕上有十多项实时数据,温度、成分、物料加入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钢水质量。有一次,他因为没及时切换氩气底吹流量,导致钢水搅拌不足,出现成分不均匀,虽然最后补救成功,但他还是内疚了好几天。从那以后,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跟着老主操熟悉设备;下班后留在现场,反复复盘参数,直到能在30秒内完成所有关键数据的核对。为了精准把控精炼时间,他还自己总结了“五看”技巧,使钢水成分命中率稳定在99%以上。近期,作业区来了2名新学徒,雷海涛则主动当起师傅,把自己的“五看”技巧和操作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从‘不会’到‘会’,再到‘能教别人’,这就是岗位带给我的最好成长。”雷海涛坚定地说道。
从晏承涛的“技术传承”,到韩健的“青春突围”,再到雷海涛的“破茧成蝶”,这些炼钢青年,虽岗位不同、成长路径各异,却有着同样的坚守。他们的故事,是汉钢公司无数一线青年的缩影,也是产业工人在新时代奋斗路上最生动的注脚。(胥 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