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些无形的标尺,在默默指引着方向,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刻“度”,悄悄串联起“禹龙”品牌的发展脉络。今天,请跟随笔者一同走进生产一线,感受独属于钢铁人的精度、温度与态度。
精度暗藏掌心,毫米误差“捏”在手里
装配班长杨三国的工装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大塞尺。从0.05毫米到1毫米,不同规格的金属薄片被掌心磨得发亮,一次次轧机上线前的检查,成为守住装配质量防线的关键。
“班长,φ22规格K1轧机已装配完成,随时可以上线!”装配工薛超笃定地说道。杨三国没有立即应声,他绕着轧机慢走半圈,蹲下身子盯着两辊之间的缝隙,从工装口袋里掏出塞尺。先在轧机左侧,将组合好的2.7毫米标准值塞尺塞进辊缝,刚好确认数值匹配;接着挪到右侧,同样的步骤,刚推进一半,就明显觉得阻力大了不少,再使劲也塞不进去,他皱起眉头,换了套2.6毫米的塞尺,推进去时仍有卡滞,又换成2.5毫米,才顺畅地完全送入。“装配细节里藏着质量的筋骨,两端差0.2毫米,这样的误差是坚决不允许的,必须马上调整,重新检查。”他一边说着,一边将塞尺仔细叠好,放回口袋。
这个力度杨三国拿捏了12年,过松易滑,过紧易折,力道差一分,数据就可能偏一毫。在他眼里,装配过程中每一毫米级的误差都是质量红线。
温度凝于指尖,一度偏差“锁”住匠心
“班长,你又在逐点测温度啊,仪表盘上不是有实时数据吗?”新工小林快步追上正在进行炉体巡查的加热炉班长刘勇,语气中满是不解。刘勇抬手按停手中的测温仪,显示屏上跳动的红色数字与仪表盘数据相差了2℃。他指着预热段的温度说:“仪表盘只是参考,不同位置的温差,哪怕只有1℃,到了钢坯上就是质量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多核对一次数据,轧出来的钢材才能多一份保障。”
在加热炉区域,刘勇既是精通技术的行家里手,更是守护质量的“温度管家”。每当生产指令下达,他往控制台前一站,全神贯注锁定控制屏幕。依据钢坯的规格与材质快速调节加热参数,每有钢坯入炉,他一边凝视炉内火光,一边缓缓旋动旋钮,哪怕温度曲线出现细微波动,也能迅速精准修正,让每根钢坯均匀受热。
刘勇手持测温仪、逐点核验温度的身影,成为炉前一道质量守护的风景线。
态度点亮品牌,每道卡扣“扣”牢声誉
下午4:00,白班的最后一卷螺纹钢从生产线送出,质检员孙胜武的手指触到打包带卡扣。“咔嗒”一声轻响,他忽然皱起眉头,目光锁定卡扣边缘那道几乎看不见的压痕。
“2.3毫米,差了0.2毫米。”他掏出笔记本飞快记录。身后的操作工忍不住嘀咕:“不就是个卡扣吗?客户也不看这个,快下班吧。”孙胜武头也没抬地说:“这卷钢在运输的路上颠簸不停,卡扣松1毫米,钢卷就可能移位。咱们这里差0.2毫米,到了工地上就可能是隐患。”
他蹲在钢卷旁,伸手将刚扣好的打包带解开,从工具箱里取出新的卡扣,再用卡尺反复比对,直到确认卡扣边缘平整、厚度完全符合标准,才重新将打包带穿过钢卷两侧的固定环。每道卡扣都是钢卷的“安全带”。孙胜武宁愿耽误下班,也要守住打包质量,这是他从未“松”懈过的责任。
质量的叙事,进无界,守有根,每位质量守护者皆是主角,是“禹龙”品牌最忠诚的卫士。(龙钢公司 雷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