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零点的钢城,热浪依旧在空气中弥漫,炉前炽热的光芒穿透微微拂过的热风,如同金色的绸缎轻轻铺展,给每位即将开始夜班工作的行人带来一丝慰藉。步入车间,班里人员正忙着交接班、设备点检……他们身着长袖工作服,汗水在额头上晶莹闪烁,却仍在闷头干活。
加废钢、兑铁、吹炼、倒炉……一轮炼钢,一次流程,宛若岁月一般周而复始地循环。一线高效运转,生产不舍昼夜,任务紧张而艰巨。
“提枪,倒炉!”炉长的声音在操作室响起,我前一秒还在椅子上,后一秒便扔下笔、戴上防护手套,扣上安全帽疾步向炉前奔去。
炉长常言,操作务必迅速到位,稍有延迟便会打乱节奏、影响生产。转炉倒炉、取样器取样、摇炉出钢……大家井然有序地执行着一系列标准操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高效执行指令,忙碌的身影在车间穿梭往来。
当炉长通过对讲机下达“出钢”指令的那一刻,我和炉前工小李对视一眼,默契地朝着炉后平台奔去。
厂内的灯光在热浪中微微扭曲,热浪裹挟着灼人的气息扑面而来,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脚下的步伐没有丝毫迟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双臂青筋暴起,弓着腰稳稳地抱起挡渣锥,利落地将其戴在挡渣车上。我则迅速操作按钮,精准地将挡渣车大臂旋转对中。出钢室内,我紧握摇炉手柄和钢包操作手柄,随着手柄的缓缓转动,庞大的转炉开始平稳地向下倾动,钢水在炉内涌动着,仿佛一头即将苏醒的火红巨兽。我全神贯注,一边微调钢包车的位置,一边紧盯着炉子倾斜的角度。
现场钢水奔腾如红绸般,裹挟着千度高温倾泻而出,映得整个出钢室一片通红。小李站在挡渣车旁,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满是警惕,时刻准备着将挡渣锥投入。而我,眼睛死死地盯着出钢口的钢流轨迹,实时确认炉子角度与钢包车位置的细微变化。
“再向下摇一度,注意钢流压力!加锥!”炉长的声音透过嘈杂的设备轰鸣声传来。小李跃上挡渣车,操控着挡渣车缓缓向前移动。到达预定位置后,他果断按下大臂下倾手柄,待挡渣锥到达渣面后,迅速按下投放按钮。只听“哐当”一声闷响,挡渣锥从大臂上应声掉落,精准插入钢水与炉渣的交界处。整个过程中,我们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交汇,便能读懂彼此的意图。他精准控制大臂下倾的深度,我牢牢把控摇炉的节奏,仿佛我们的动作早已在无数次的配合中融为一体。
看着钢包内纯净的钢水,小李抹了把汗:“今天这挡锥角度找得准,多亏你盯得细啊!”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咱们这配合才是关键!”这时,传来一声:“干吗呢,这么认真?”原来是下一班的小张。我抬手看表,已是早上八点,接班的人员陆续到来。
揉着朦胧的双眼,我坐上厂车。在转炉旁度过的每个夜班,钢铁的硬度里,藏着兄弟并肩的温度。在这里,每一刻都有故事在上演,紧张的、专注的、拼搏的、温馨的……这里是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一座24小时不停运转的钢城。(龙钢公司 邓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