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夏天,当《陕西工人报》上那篇《小镇》以铅字模样映入眼帘时,我心底的激动久久难平。那一瞬间,仿佛一束光刺破了平凡生活的帷幕,也让我与这份报纸结下了长达十二载的不解之缘。
自那以后,《陕西工人报》便成了我文学梦想的“栖息地”。在钢铁企业打拼的日子里,休息间隙总忍不住提笔,将工作感悟、生活点滴凝练成文字。《夹缝中的绿色》描写了汉钢公司办公楼墙缝那抹绿芽顽强的生命力;《再回龙钢》记录了我重返实习旧址时的眷恋与重逢之喜;《身体语言的魅力》背负着宝铜联合党委安排外出对标学习时的所思感悟;《葫芦花开》描绘了韩城公司上下班路上那株独特的鲜活;《口罩》是对白衣天使逆行坚守的由衷歌颂;《盐池博物馆游记》穿梭历史细节,于文物斑驳处唏嘘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窃读记》则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自勉……每一篇稿件,都是对工作、生活的热忱告白;每一次见报,都是这份报纸给我的莫大鼓励。
十四年工作生涯,我从陕钢集团汉钢公司出发,辗转铜川进出口公司、宝铜联合党委党群部、教育培训中心、韩城公司等多个单位。行业承压、环境变迁、新业务挑战、人事调整、生活无奈……每一步都透着不易。但无论身在何处,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只因《陕西工人报》始终是我的“心灵驿站”。投出稿件时的期待,总能被报纸一次次的刊登化为惊喜,让我的文字在版面上持续绽放光彩。
在奔波的岁月里,《陕西工人报》于我而言,早已不只是展示文笔的平台,它更像一位沉默而温暖的知心老友,始终默默陪伴左右。它见证我工作中的每一次成长,抚平我异乡漂泊的孤独,更推着我在人生路上不停向前。那些铅印的文字,是平凡生活里的闪光印记,是每个阶段的心路注脚,更是我多年笔耕不辍、不肯放弃文学的不竭动力。
如今,我重新踏上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这片故土,熟悉中带着些许陌生,满心皆是感慨。工作之外,我加入汉中市作协、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还担起勉县作协秘书长的职责。这让我有了更多与行业老师交流的机会,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体悟。
回望与《陕西工人报》相伴的十二年,有迷茫也有疲惫,却因这份陪伴一路坚持、一路收获。它让我在平凡中找到了精神家园,更让我懂得:心中有热爱,笔下便有力量,文学之路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与《陕西工人报》携手,用文字书写更多故事,让这份文学缘,岁岁相依,长久延续。(汉钢公司 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