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钢铁行业步入改革转型攻坚期,绿色低碳与精益高效成为必须攻克的时代课题。汉钢公司炼铁工序以炉前创新为笔、系统优化为墨,在千摄氏度的高炉内精准运用“加减乘除”法则,交出了一份精益炼铁的硬核答卷。
铁水品质做“加法”,精料细作铸就“高炉金汤”
“铁水稳则全流程顺,铁水优则产品竞争力强。”炼铁工序负责人手持铁样分析报告强调。面对复杂的原料市场环境,该工序构建起“精料+精控”双轮驱动体系:前端依托数字化配矿模型动态优化炉料配比,将入炉品位波动幅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后端通过“炉温智能预测+操作标准化”模式,实现铁水硅、硫等关键成分的精准控制,为下道工序提供稳定可靠的“口粮”。
针对入炉原燃料质量波动、品位下降等难题,技术人员结合设备实际状况,按不同生产阶段、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反复推演核算,在生产实践中持续验证优化。“近阶段我们聚焦降本增效目标,狠抓生产组织与过程管控,1#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稳步提升。”在追求经济冶炼的过程中,该工序始终保持炉内气流与焦炭结构稳定,以较低的配矿成本和较高的综合负荷,显著增强了高炉抗风险能力。
能耗排放做“减法”,系统挖潜榨干“能源水分”
“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每公斤焦炭、每度电都得算清效益账。”在炼铁工序,专门设置的降本增效项目公示展板,各生产团队紧盯焦炭单耗、能源消耗等核心指标挂图作战,各负责人每日填报当日工作进度与成效,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同时,该工序通过开展“节能金点子”征集活动深挖降本潜力: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借助“富氧大喷煤”技术实现焦比降低5kg/t;升级热风炉燃烧控制系统,精准调控空燃比使热效率提升4.7%;对循环水泵实施变频改造,动态匹配高炉用水需求;推行“避峰生产”模式,利用用电低谷时段集中组织出铁,减少设备空载能耗……从管理岗到一线员工,全员算细“成本账”,将降耗要求嵌入每道工序,让“省下即赚到”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为降本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循环利用做“乘法”,绿色链条释放“生态红利”
“过去高炉水渣堆积成山,如今成了抢手的绿色建材原料。”炼铁工序生产技术室主管张勃指着繁忙的装车线介绍。汉钢公司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源头消减,全过程控制,末端资源化治理”环保方针,实现了固废利用最大化。
此外,汉钢公司严格遵循分类分区隔离存放规范,所有处置流程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水渣与钢渣加工成建筑用超细粉,全部供应汉中周边水泥厂作为混凝土原料及水泥添加剂;含锌除尘灰经回转窑处理后回用于烧结环节,低有害元素除尘灰直接返烧结二次利用;废旧滤筒、布袋中具备复用条件的经切割清洗后重新入库,无法使用的经内部清理回收后统一存放……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构建起钢铁生产与城市发展互融共生的良性生态。
成本管控做“除法”,精益运营破解“效益方程”
炼铁工序将精益管理延伸至每个环节,向管理要效益、向优化要空间,持续为成本“瘦身塑形”。
“我们应用高炉长寿综合维护技术,将关键部位冷却壁寿命延长20%。”炼铁厂生产技术室炉况工程师葛育展示着高炉体检数据。该工序在炉型管理上精雕细琢,通过优化操作制度与精准布料维护合理炉型,有效降低燃料消耗和炉墙侵蚀速率。
备件材料管理秉持“精打细算”原则,推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和“标准化备件联储联备”模式,显著提高关键备件使用寿命,吨铁备件材料消耗大幅下降。同时优化喷煤系统操作提升煤粉燃烧效率,在保障炉况顺行的基础上精细把控吨铁喷煤量,减少无效消耗,让精益运营贯穿生产全流程。(何光钊 邓铁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