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在《长安的荔枝》里,驿马接力、日夜兼程,核心是守住荔枝的“鲜”。
千年后,龙钢公司延续了这种对“核心目标”的执着,将古时对荔枝“鲜”的追求,变成生产中对工序衔接、物料运输“准”的坚守,把古时服务“一人之需”的运输目的,升级为支撑生产提效的关键作用。
智能控制:让运输“快”而“畅”
古时换马需精准算好时间,如今,智能控制系统让天车运输更可控、更灵活。今年以来,龙钢公司炼钢工序自主完成2台出坯跨行车基础自动化改造,引入先进技术实现无人作业,减少钢坯调运中人工操作,让整个运输过程实现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衔接。天车强化了“感知力”,防摇、防撞、精准定位、智能夹钳等功能连贯执行,能够在空中稳定规划最优运输路径。
天车吊钩AI识别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作业的自主性。钢水精炼运输无需地面人员指挥,借助图像分析技术,结合操作人员的精准把控,就能自动完成挂钩、脱钩,有效降低安全风险。至此,吊运钢水的天车按规高效运行,生产任务兑现率稳步提升,物流节奏始终保持稳定有序。
流程提速:让吊装“精”而“准”
荔枝的关键在“鲜”,炼钢过程中钢水的关键在“准”。为此,龙钢公司炼钢工序对天车吊运顺序、时间节点和路径坐标逐一梳理优化,完善挂包、倒包等流程,确保吊运环节与转炉、连铸工序紧密衔接。据此制定的天车运行方案和天车精细化操作规范,切实提升了作业效率,规范落地后,天车空载率下降8%,平均等待时间压缩至2分钟以内,单日可多完成3到5次钢包转运。
针对不同工况的实际需求,该工序还制定了差异化作业标准。在转炉兑铁水、连铸吊尾坯等关键环节,推行“天车——地面”联动调度机制,班组长提前10分钟与调度确认生产进度,避免“车等钢”或“钢等车”的情况。通过优化铁水吊运路线,单炉兑铁时间缩短40秒,废钢投料命中率提升至98%,出钢时钢包对位时间缩短到30秒,连铸浇铸时钢包晃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确保了钢水稳定运输。
硬核护航:让动力“强”而“稳”
古驿马跑百里就得换马,而今天的天车跑的是全年无休的“马拉松”,从不掉链子。秘诀在于把“被动维修”变成“主动养护”,龙钢公司炼钢工序通过建立设备状态与生产需求联动机制,根据生产安排调整设备运维重点,为每台天车建立“受控档案”,通过定期维修、开盖检查、逆向建模等方式,实时掌握设备状况,及时消除隐患。
为提升天车关键部件维护效率,自主研发240T天车主钩龙门钩穿绳模拟培训装置。这套装置改变了“拆真机”的传统培训模式,通过“模拟培训+流程规范”,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不仅大幅降低人员培训费用,而且实现新工首次穿绳到位率100%,单次检修时间缩短30%,生产用车可提前1.5小时投入使用,为生产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千年之前,驿马奔入长安,只为送达一份鲜甜;千年之后,天车昼夜运转,只为保障钢材生产。从古时的“速度追求”到如今的“生产担当”,龙钢公司始终立足本职,以设备的高效运转,为生产筑牢基础。(龙钢公司 邓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