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用军旅底色 在平凡岗位“燃出”硬核高光
发布日期:2025-08-06    作者:雷红磊    
0

在龙钢公司轧机轰鸣的车间里,三位身着工装的蓝色身影在钢花飞溅中格外挺拔。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掌曾紧握钢枪,如今,褪去戎装,踏入钢城,那刻进骨子里的忠诚与坚韧,淬炼成钢火灼灼的奋斗本色。

用军旅底色 在平凡岗位“燃出”硬核高光

董关锋:以军事化标准练就“轧钢绝活”

“到!”班前会上,调整工董关锋声音洪亮。听到点名声,他立即从凳子上站起,浑身透着军人的干练与利落。

“当兵能拿标兵,当工人也不能掉队。”董关锋盯着通红的钢坯穿过轧辊,眼神如当年在靶场瞄准般专注。为将轧钢调整的技艺练到炉火纯青,他抓紧在岗的每分每秒,对着轧机反复琢磨,口袋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钢种的轧制参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师傅打破砂锅问到底,岗位小妙招、岗位创新项目征集中,他总能在反复琢磨后迸发出“金点子”。设备检修的间隙,他猫在轧机旁,把各架次轧机的“脾气”摸得门儿清,活脱脱把训练场的韧劲搬到了车间。

如今的董关锋,听声可以辨障,观色可以知偏,“一眼准、一手稳”的绝活,让他在岗位上游刃有余,堪称轧线上的“尖刀调整工”。

用军旅底色 在平凡岗位“燃出”硬核高光

程亮:“靶射精度”打造装配标杆

装配车间,装配班长程亮正俯身检查一组刚下线的轧辊装配组件,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细细扫过每一处细节,绝不容许有半分偏差。他总爱用“靶场射击”比喻轧机装配:“误差超过0.01毫米,导弹会偏离目标;轴承间隙大于10丝,设备就会罢工。”

工作中的程亮,浑身透着军人特有的严谨。他的双手灵活而有力,从零件校准到螺栓紧固,从油管布置到密封检查,每一道装配步骤都像在执行导弹发射前的调试程序一样,力求做到极致精准。作为装配班长,他注重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把复杂的装配工艺拆解成“作战单元”,用班组建设“每日一题”的方式,激发员工学习兴趣。检修工作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带领员工齐心协力完成清泥工作,确保轧线顺利开轧。在程亮看来,装配车间就是他的“新战场”,每一架上线的轧机都是他要护送的装备,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用军旅底色 在平凡岗位“燃出”硬核高光

赵冰:凭“方寸精准”淬炼初心本色

“我们手里攥着的,是钢材的生命线。”这是导卫工赵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三载火箭军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不仅是挺拔如松的站姿,更是深入骨髓的担当。

导卫装置是轧钢的“咽喉”,高温钢材奔腾而过全靠这方寸之间的装置精准引导。安装导卫时,赵冰全神贯注,不断调整导卫位置,直至其与轧机完美契合,每一个螺栓都拧紧到规定扭矩,确保稳固可靠。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一旦发现导卫出现磨损、松动等问题,他立刻沟通停机进行处理。他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对换下的旧导卫进行仔细检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使可修复的部件重新焕发生机。“把材料用到极致,才是对岗位最实在的敬畏。”赵冰说道。

钢坯呼啸穿轧线,军旅烙印融于骨。赵冰的身影与“钢铁咽喉”相融,让每寸钢材都印刻着责任与坚守。

晨光穿透高耸的厂房,他们的身影与身后轰鸣的轧机融为一体,那是军魂在生产一线的永恒冲锋,是军旅底色在新时代的钢铁注脚。这一刻,轧机与战车、工装与迷彩,在时光的褶皱里交织成无声的誓言:“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龙钢公司 雷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