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他们的“滚烫”日常
发布日期:2025-07-31    作者:吴琪 王子禄    
0

钢花飞溅的车间里,火光与汗水交织高温像无形的巨手攥得人喘不过气,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在脊背上,转眼又被炉火烤干。轰鸣的设备旁,钢铁碰撞的铿锵声震得人耳膜发颤,一群身着长袖工服的身影在设备旁穿梭——这是龙钢公司生产一线的日常,也是职工们用坚守与攻坚书写的战场。

他们的“滚烫”日常

炉前“火眼”炼就先锋工匠

转炉平台的热浪灼得人皮肤发紧,炼钢王宏斌的安全帽下,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早已习惯这样的“烤验”

透过护目镜,他紧盯炉口那团翻腾的火焰,额角的汗珠被火光照得透亮。这个每天与钢水“对视”的炼钢工,眼里藏着旁人难及的“功夫”——观察炉口的火焰颜色,从而精准判断钢水温度。

温度变高了,可以提高氧枪了炉口火焰从亮黄转为刺眼白光,他突然抬手示意,声音在轰鸣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出钢时,钢水奔流的弧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忽明忽暗

“第78炉,火焰边缘带‘黄红色亮点’基准枪位下调50毫米”凌晨三点的操作台旁,他对着屏幕上的工艺参数表喃喃自语,鼠标光标在屏幕上滑动,屏幕反光映出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份对每一度温差、每一丝焰色的较真,让他陆续捧回韩城市“韩城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机冶建“产业工匠”等荣誉。

他们的“滚烫”日常

“钳”路坚守 以匠心护生产

上午十点的车间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汗水顺着脊背流进劳保鞋,每一步都像踩在湿海绵上

刚结束第八届陕西省国有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的郭少博,匆匆脱下赛场的“战袍”,换上熟悉的工装便直奔生产现场。只见他抄起工具,利落地钻进狭窄的炉体护裙内,滚烫的水汽裹住了他。狭窄的空间里,他只能侧着身子蜷缩,汗水顺着下巴滴在通红的管壁上,“滋啦”一声化作白烟。护目镜里的视线渐渐模糊,他腾出一只手抹了把脸,却把污渍蹭得满脸都是。当最后一串焊花熄灭,他扶着炉体往外挪,脸被烤得通红此时值班室里的午饭,早就被焐成了温的糊糊。这样的场景,在他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早已是常态。

作为维修钳工,他比谁都清楚,钳工是门“手艺活”:手上的老茧要一层叠着一层磨,分寸的拿捏更得靠日复一日实操积累。也正因这份较真,他带着团队啃下10余项技术难题,累计创效70余万元,成大家口中的“技术大拿”。

他们的“滚烫”日常

钢花为伴 用坚守铸就传奇

方坯从连铸“钻”出来时,表面温度高达1000℃以上炼钢厂连三工段段长王小庆站在拉矫机旁检查辊道、核对参数,额角的汗珠刚渗出来就被蒸成细雾,他却只顾盯着辊道运转的节奏,三十载寒来暑往,他依旧坚守在连铸机

从提升中包寿命到突破结晶器通钢量,从提升钢坯合格率到校准定重精度,每个攻关项目里都有他俯身钻研的身影。“降本不是抠门,是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为解决铸坯质量波动问题,他蹲在设备旁盯了半个月,从温度控制到辊道压力,逐项优化,连测量用的钢板尺都被烫得变了形。为提高中包寿命,他跟踪了上千炉钢水的流动数据,终于摸索出最优参数,让6#连铸机的方坯拉速稳定在3.0±0.05/分钟,钢坯合格率始终保持高位

钢水依旧翻腾,焊枪仍在闪烁,这些在高温与轰鸣中攻坚的身影,就像淬火的钢坯——经千锤百炼,终成铮铮铁骨。他们的故事,写在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上,更熔铸在每一块禹龙钢材里。龙钢公司 吴琪 王子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