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搭子、学习搭子、运动搭子、吃饭搭子……“搭子”这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正在悄然流行,有人说搭子选对,事半功倍。在龙钢公司,就有这样一群默契十足的“上班搭子”,他们在奋斗中并肩作战、高效配合。今天,就请跟随笔者一起聆听这些“搭子”间的故事,探寻他们工作中的“合拍密码”。
我的“天车”:空中摆渡的默契之约
“我”是一台冶金铸造起重机,大家习惯唤我“天车”。十六年前,我与许涛在炼钢车间相遇,从此他便成了“我”的“空中摆渡人”。
交接班后,许涛踩着铁梯爬上操作室,启动电源、控制操纵杆、调整挂钩位置、吊起部件、脚下踩着警示铃……看着他游刃有余地进行每项操作,“我”倍感高兴。
十六年来,“夏暑汗浃背,冬寒身浸霜”,这是他和所有天车工的真实写照。他们晨踩寒露、夕迎彩霞,日复一日、从不懈怠。许涛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让“我”领略到了他稳、准、快的过硬操作水平。“身在空中非为仙,一把座椅度一班。虽然工作单调,但能驾驶这样的‘豪车’穿梭车间,我深感自豪。”许涛擦拭着操纵杆上的汗渍,我能看到他眼里闪着满足的光。
我的“转炉”:炉口飞溅的成长印记
“我”是6#转炉,与安少聪相识已有两年。他从炉前工成长为见习摇炉工,“我”见证了他的每一步蜕变。还记得他第一次给“我”加铁水时的紧张模样,握着操作杆的手微微发颤,“我”溅出的钢花吓得他缩回了手,是师傅在旁提醒:“别怕,转炉越‘烈’,炼出的钢越‘硬’。”如今的小安,早已摸清了“我”的脾气:铁水配比失衡时“我”会“发脾气”,氧枪角度精准时“我”能“顺顺气”。每次出钢后,他都会在“我”的旁边,观察钢渣流动的状态,默默记下“我”的“反馈”。
有次夜班出钢,“我”的倾动系统突发卡顿,他沉着地按停按钮,按照师傅教的步骤逐项排查,直到“我”重新平稳转动,他才发现后背已被汗水湿透。望着“我”通红的炉口,他眼里闪着倔强的光:“等我能真正独当一面,一定让你炼出最优质的钢。”
我的“卷尺”:精准测量的敬业坚守
“我”是一把卷尺,十五年前,“我”和搭档王晓龙一起来到天车维修岗位,从此以后,“我们”便形影相随,他的工装口袋永远为“我”留着位置,磨得发亮的尺钩上沾着的机油,是上次测量天车轨道时留下的“勋章”。
天车维修讲究“毫厘不差”——轨道间距差1毫米,小车运行就可能跑偏。无论是校准天车大车的轨距,还是测量小车轮缘的磨损量,他总会掏出“我”反复比对。有次抢修天车联轴器,他趴在滚烫的横梁上,用“我”量取两半联轴器的同心度,汗水滴在“我”的尺带上,晕开了墨迹,可记录下的数据一点没差。
“你别看卷尺小,却能定乾坤。”他把“我”卷起来时动作总是很轻,像是怕弄疼“我”。岁月在王晓龙的脸庞上刻下了痕迹,也在“我”身上也留下了斑驳的锈迹,但每当他握起“我”,手腕转动的弧度依旧带着十几年不变的精准,“我们俩”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未改变。
我的“工具包”:移动宝库的守护力量
“我”是一个帆布工具包,陪伴钟沛在天车维修工段辛勤耕耘了七年。“我”的肚子里装着扳手、塞尺、水平仪,甚至还有几块备用的刹车片,每一样都对应着天车的“零件图谱”,缺一不可。
抢修天车制动器时,钟师傅从“我”的“怀抱”中摸出合适的制动瓦,蹲在狭窄的操作平台上更换,“我”就静静地躺在旁边的钢梁上,被风吹得轻轻晃动。七年间,“我”陪着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维修、检修任务,见证了他参与的设备升级改造,立下了汗马功劳。遇到紧急抢修任务时,他不下班,“我”也不下班!这份约定,我们从未打破。
十里钢城的“搭子们”,在高温与汗水里磨砺出默契,在精准与坚守中诠释责任。他们不仅“搭”出花样,让工作效率实现1+1>2的飞跃,更以精诚之心,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能添翼”。(龙钢公司 邓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