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底色,在奋斗中焕发光彩;青年的成长,在行动中淬炼坚实。汉钢公司青年们,于生产现场的设备间隙寻突破,在数据台账的细微处挖潜力,以“抠”效益的韧劲、算细账的较真、啃硬骨头的担当,在降本增效的赛道上书写实干答卷。
背包藏妙招的“袁老抠”:“抠”出效益,“修”出价值
脱硫工袁亮,因“抠门”成了班组里的特殊存在——同事领润滑剂,他递来“没用完的两个半瓶”;发放检修耗材,必要求“以旧换新”,领料本上哪怕一颗螺丝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总背着帆布背包的“老抠”,包里装着扳手、螺丝刀,更藏着变废为宝的巧思,别人眼里的“废料”,经他手总能变成可用的“宝贝”。
一次,他从车上卸下锈迹斑斑的蝶阀——这个每天开关数十次的“劳模部件”,因磨损漏液被判定“报废”。袁亮却像对待老伙计般悉心照料,先用柴油浸泡阀体软化锈迹,再拿钢丝刷一点点剔除内部结垢,待阀体洁净如新,又小心翼翼装上密封圈、涂抹润滑油,将零件精准复位。当“咔嗒”一声开关闭合,介质流动再无渗漏,蝶阀在他掌心重获新生。
他的《修旧利废台账》记满实效,修复螺杆12根节省500元,复用法兰24片减少支出8000余元。在他带动下,员工纷纷化身“寻宝人”,半年内班组累计节省新耗材费用超2万元,每个人都成了“移动的增效阀”,让降本理念在岗位深深扎根。
生产一线的“逆行者”:以坚守为盾,护生产保安稳
“小艳,矿槽除尘风机频率调至30Hz。”“马斌,准备高压泵传动实验。”——运行作业区甲工段值班工长雷晓奇的指令清晰利落,他就像生产线上的“守护者”,总能在关键节点精准调度。作为班组“领头雁”,他对每位成员的特长与状态了然于胸:谁熟悉设备参数、谁擅长故障排查,这些信息都刻在他心里,分配任务时总能人尽其才,让班组运转得像精密齿轮般顺畅。
这份精准,源于他对岗位的极致投入。每次交接班前,雷晓奇总会提前到岗,手持点检工具穿梭在各岗位间:弯腰查看设备运转是否平稳,俯身测量水泵水压是否正常,驻足细查管道有无跑冒滴漏,这套流程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隐患早发现,生产才稳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新员工,他会站在操作台前手把手示范要领;遇上老员工巡检,他也会反复叮嘱“查细查实,别放过任何小隐患”,把严谨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个人。
能源管理的“排头兵”:以创新为刃,破管理难题
风机工兼能源管理员潘霞,总以专业与执着啃下能源管理的“硬骨头”——作为炼铁厂用电用水“大户”,能耗管控是块难啃的“硬茬”,她却主动扛起责任,牵头搭起了一套实打实的管理框架,让能源管理从“模糊管控”转向“精准施策”。
这份精准,离不开她对数据的“死磕”。为确保每一组能耗数据真实可靠,潘霞从不在办公室“纸上谈兵”,每天都带着台账扎进生产现场,风机房弯腰核对电表读数,水泵站蹲身记录用水流量,沿生产线逐一追踪设备能耗波动……凭着这股钻劲,她硬是把错综复杂的能耗数据捋得条理分明,实现“天、周、月、季、年”可对比、可追溯。
如今,作业区已整改能源“跑冒滴漏”问题35项,吨铁用电、新水消耗等关键指标持续优化,曾经的管理难点成了如今的工作亮点。潘霞用脚步丈量现场,用数据锚定优化方向,这个看似娇弱的“排头兵”,让节能增效的种子在岗位生根发芽,也让“标杆”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崔波 邓铁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