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第十一届“陕钢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王程龙手握“技术状元”荣誉证书,脸上带着几分腼腆。可当话题转到炼钢知识时,这位90后青年瞬间眼里放光,话语活络,条理清晰。今天,请跟随小编一同探寻这位青年炉长的“状元秘籍”。
勤学:烈焰中学会的第一课
初到炼钢厂,王程龙第一次站上转炉炉台时,师傅的话至今萦绕在他耳畔:“炉温控制差5℃就是一炉‘废品’,要学会用眼睛和钢水‘对话’,必须下苦功钻研。”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冶炼经验的炼钢“小白”,师傅的话虽似懂非懂,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不服输的种子。“一定要让钢水‘听话’,炼出优质钢水。”他在心里暗暗较劲。
他坚持每班早到一个小时,了解当班生产状况,分析数据,做到心里有数。炉台上他的脚步最急促,身影最匆忙,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各位老师傅请教,一本记录着钢水颜色细微差别的笔记本从不离身。下班后,他也总“缠”着班长和老师傅们探讨转炉炼钢的操作要领,有时还会蹲在冷却的炉渣旁,一言不发地观察结晶形态,一蹲就是许久。回到家里,也不忘加强理论学习,《转炉炼钢问答》这本书被他翻看得书页都卷起来了,仍然不离手。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转炉工段首位大学生炉长。
善思:钢花里的辩证法
随着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愈发多元,钢水质量的门槛也不断抬高。是墨守成规地沿用师傅的经验,还是依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王程龙选择了后者,他带着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探索,又以严谨态度细心求证,主导成立“过程枪位控制”课题组,创新提出“留渣操作法”。
连续一个月,他守着炉口记录每次造渣时间与钢水纯净度的关系,用大数据分析找到最佳干预节点。在他的引领下,他负责的炉台单月钢铁料消耗创下历史最优成绩,氧气单耗较去年同期下降2m³。针对钢水成分、入炉废钢波动难题,他研发出“自启动补救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枪位控制,实现氧气单耗下降,一次倒炉命中率显著提升。看着他创新突破取得的成绩,连厂里最保守的老师傅都竖起大拇指。
笃行:创效才是硬道理
“笃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王程龙用穿梭不停的脚步、永远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写下的钢铁誓言。他的笃行,始于每一次钢水取样时手腕稳定的弧度,成于每一次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转炉区域从0米到49米,点多线长、人员分散、设备复杂,管理压力极大。作为炉长,他依托智慧炼钢平台,将13项重点任务指标细化分解,搭建起“班清、炉算、日结”的成本管控体系。通过优化底吹流量枪位“低高低”操作模式,将终点碳温双命中率提升至98%,年创效超500万元。他带领的团队单月钢铁料消耗创历史最优,转炉日利用系数同比提升12%,多项指标位列陕钢前列。
如今,已是炉长的王程龙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的习惯。熊熊炉火中,钢水翻滚着泛出耀眼的金色,那不仅是钢铁的光泽,更是一位青年用勤学、善思、笃行淬炼出的生命亮色,在烈焰中闪耀不息。(龙钢公司 徐云仙 王子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