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母亲的菜篮
发布日期:2025-10-17    作者:杨棉绒    
0

母亲有只竹编菜篮,用了大半辈子。篮沿已经沾染了岁月的痕迹,泛着褐色的光,提手处缠着一圈快要褪色的粉布条,即使用了许多年,它依旧是母亲出门买菜的最佳搭档。这菜篮装着四季时令的鲜蔬瓜果,更装着我们家代代传下的廉洁家风,成了我心底最念旧的老物件。

小时候,村里常来一辆放着时髦音乐的小货车,车厢里堆着水灵的蔬菜、香甜的瓜果,还有孩子们馋嘴的零食。老板会做生意,称重时总爱往村民的菜篮里多塞几根小葱、两个红辣椒,说是“添头”。有天中午,那熟悉的音乐又在村口响起,我拽着母亲的衣角吵着要零食,母亲拗不过我,只好挎上她的竹篮带我出门。

老板见我们来,热情地迎上来:“姐,给娃选点糖吧?刚进的奶糖甜得很!”我踮着脚,指了袋水果糖,母亲则挑了把嫩豆角、几个西红柿。称重时,老板趁母亲掏钱的工夫,悄悄往竹篮角塞了把绿油油的青菜,笑着说:“自家地里种的,不值钱,带回去给娃下面条。”母亲却立刻放下钱,伸手把青菜轻轻拣出来放回摊位,语气认真:“老板,谢谢你的心意。开着车跑遍乡村卖东西,风里来雨里去,你也不容易,我们不能占这便宜。”

回家路上,我不解地问母亲:“一把青菜又不值钱,为啥不要呀?村里的婶子们,都盼着老板多给点呢!”母亲低头看了看我,伸手揉了揉我的头发,轻声却坚定地说:“女儿,贪小便宜才容易吃大亏。东西虽小,可占得多了,心就歪了。咱们家是普通人家,过日子得干干净净,靠占便宜攒不下正经家底。”那时我似懂非懂,却牢牢记住了母亲把青菜放回摊位时的模样。

后来我上了大学,寒暑假回家时,总帮村里的留守儿童补课。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跟着他曾爷爷来我家抄对联。老爷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往前挪着脚步,我赶紧上前扶住他。聊天时才知道,孩子的父母离异后都在外打工,家里只剩曾爷爷和他相依为命。看着孩子趴在门口的板凳上,认真抄对联的样子,我心里酸酸的,便主动让他每天来家里补课。

没过多久,老人拎着一筐土鸡蛋来家里道谢:“多亏娃帮忙补课,省了我不少心。这鸡蛋是自家鸡下的,不值钱,一定要收下!”母亲赶紧接过筐子,扶老爷子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又指了指门口的竹篮:“叔,您快别这么说。我们家吃菜、买东西,都靠这篮子一分一厘买,鸡蛋也一样——您说多少钱,我给您,要是送,我们可坚决不能要。”?

老爷子急了:“就是点心意!娃帮了这么大忙……”母亲笑着打断他:“叔,乡里乡亲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给咱村里娃补课,既锻炼了她,也能让娃们知道,以后长大了要想着回馈村子。咱们都守着规矩,村里才能有和睦的风气呀!”老爷子听着,慢慢地点了点头,最后还是收了母亲给的鸡蛋钱。

前阵子我休假回家,母亲正坐在家门口擦拭菜篮,她一点点抠着竹缝里的泥垢,连篮底角落的污渍都不肯放过。见我回来,小心翼翼地将陪伴她大半辈子的菜篮放在柜子上,随后转身进厨房,端出一盘盘我爱吃的菜。

正当我吃得尽兴时,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女儿,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被高薪诱骗到国外,你可千万不要被哄骗了,你在单位上班,踏踏实实干活,堂堂正正做人,守住心里的本分,日子才能过得安稳。”我看着母亲,又想起她刚才擦竹篮的模样,忽然懂了:那只竹篮里装的从来不只是菜,更是母亲一辈子的处世准则——不贪小利,不越底线,不存侥幸。它像一面镜子,映着母亲的质朴与坚定,也映着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廉洁家风。

母亲的菜篮啊,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它教会我,廉洁从不是遥远的大道理,而是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是买菜时坚决退回“添头”的那份认真,是面对好意时温和却坚定的拒绝,是一家人守着本分、踏实过日子的人生底色。这菜篮里的家风,就像母亲每天买回来的新鲜蔬菜,滋养着我们家的每一代人,让日子永远清澈、明朗,满是烟火气里的踏实幸福。(龙钢公司 杨棉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