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叫50后“老刘”,在外人听来属实不妥,但在我们小区,这声称呼藏得全是亲近,大家给他的称呼不止老刘。
他还有……
“刘爷爷,咱们院子里流浪小猫的碗里怎么没水啦”
“来咯,爷爷这就去加水”
“刘哥,能借用一下你家的洒水壶吗”
“不用说,拿去用吧,注意浇水不能太勤了”还不忘叮嘱几句。
“刘老师,家里亲戚搬家,还请你去帮忙写个礼簿”
“没问题”
整栋楼的人,好像都能根据事儿喊出最贴切的称呼,而老刘,也总能接住每一份期待。
老刘今年快70岁了,身体很硬朗,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头发有几根银丝,却还乌黑锃亮,声音嗓门洪亮,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气血充足的样子。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老刘是我老家的“熟人”,他是我妈妈当时青年下乡的老师,我是通过他的乡音把我们两辈人的距离瞬间拉近了。
老刘最爱的事情就是种点瓜果蔬菜,也就是楼后面巴掌大的“小菜园”,泡沫箱、旧花盆摆的整齐有序。“娃娃,这是这个季节的辣椒和青菜,新鲜的很,拿来你们尝一下”老刘又在窗户边喊我了。上学放假期间,父母上班,只有我在家里待着,而跟我交流最多的就是老刘。
“有人一起出来打羽毛球吗,活动一下筋骨”下午吃完饭,小区路灯都亮起来了,老刘站在院子里喊邻居们。不一会儿,大家都拿着球拍下楼了。老刘打球毫不含糊,每一次杀球扣球都有模有样,当然我也知道每次他都在给我“放水”。
到了假期,院子里除了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还有老刘的句句回应。四处都是“刘爷爷,刘爷爷”,此起彼伏,乍一听,好像开了个幼儿班。老刘也精力充沛,陪着孩子们一直玩到回家休息时间,他就拿一个洒水壶慢悠悠地走向他的“小菜园”,为今晚的美好画上了圆满句号。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快要过年,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炸丸子、炖肉的香气从窗户缝里钻出来,整个小区都飘着年味儿。突然有人喊“冒烟了,是不是要着火了”我透过窗子看,只见三楼一户人家的窗户里冒出道道黑烟,楼下已经围了不少邻居,都急得团团转。老刘没来的及穿外套就从楼上跑下来大喊着:“楼上的人快下来”。紧接着,就拿起电话打了119,又一个健步去了冒烟的那户人家。最终幸好家里有人,只是老人在熬汤的时候忘记关火,水烧干了。消防的人来了之后,说幸亏老刘及时赶到,关闭煤气阀,又打开窗户通风,才没有酿成大的火灾。物业群里都纷纷点赞,老刘又一次被夸了。
老刘之前是语文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之后,就一直学校里任教,每次学校文艺晚会写书法,过节期间写对联,都有老刘的身影。
退休后,为了跟儿女在一起,老刘跟老伴随着家人住到了城里,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小区。听说,之后儿女工作调动远了,孙子们都长大了,他和老伴就自己住,打打太极,养养花草,种种蔬菜,再跟邻居们唠唠嗑,和院子的孩子们玩玩游戏,哪怕是 60 多岁的人,依旧精神焕发,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次回家,老刘矫健的步伐还是被岁月给“吃”掉了一些,尽管如此,老刘依旧是一个健康的老人,依旧热心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邻居。从“刘爷爷”到“刘哥”再到“刘老师”,称呼变了,可他身上的热心劲儿没变,那份受邻里尊重的分量,也一点没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