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依然记得初次接到视频拍摄任务的那天。炼钢新区连铸跨上,通红的钢坯冒着灼热的气,在辊道上滚滚向前,我握着刚刷过新漆的楼梯扶手向上攀登,中空的梯架下,连铸机的轰鸣愈发震耳。越往上走,双腿越忍不住发颤,可脑海里总有个本能的声音在执拗地喊:“不行,这次拍摄必须完成。”
成为宣传干事的这一年,这样的咬牙坚持成为常态。无数个需要直面挑战的时刻,我都靠着心里那股反复为自己呐喊的劲儿撑过来。这份工作于我而言,从来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它藏着我对“记录”的热爱,更是我未曾熄灭的记者梦的延续,是初心落地的模样。
我渐渐明白,写作能力的提升从不是单一的技能打磨。它更像一场不断拓宽自我边界的探索,是在接触未知、拥抱新鲜事物时,一点一点把“不会”变成“会”的过程。社会学家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里写:“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我们的工作亦是如此,在镜头前捕捉他人的故事,在文字里还原不同的人生,也在一次次记录中,更清晰地看见自己。
做好宣传工作,“走进去”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始终相信,没有现场的温度,就没有故事的厚度。这一年里,我跳出“看客”视角,钻进二冷室,爬上47米的塔楼,蹲在连铸机旁,用脚步丈量生产一线。听师傅讲述如何通过火焰颜色判断钢水温度,跟着技术员记录设备参数调整情况,感受汗水浸透工作服、皮肤被热气烘得发烫的真实。这些亲手触摸到的细节、亲耳听到的心声,远比书面资料更鲜活。它们是文字的底气,是镜头的灵魂,让每一篇报道、每一段视频都沾着烟火气,再也不是空洞的口号。
宣传工作最忌自说自话,如何把复杂的专业内容变成职工们能听懂、愿意看的故事,是我一直在打磨的能力。面对专业术语,我试着跳出宣传干事的思维定势,用更贴近生活的比喻转化。我学会了以人带事,不再只聚焦生产数据,而是把镜头对准操作台前的双手、安全帽下的眼神,通过一线员工的从业故事、技术团队的攻坚经历,让冰冷的钢铁背后,那些关于坚守、创新、热爱的情感被看见、被共鸣。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生硬的技术名词,而是藏在技术背后的人的故事。?
宣传工作常要面对重复与琐碎,同一个场景可能要拍十几遍才满意,一篇稿子可能要修改五六版才能定稿,有时熬夜赶出的内容还会因需求调整而推翻重来。每当想松懈时,我都会想起最初的那个“一定要完成”的执念,这份执念的核心,是对传播价值的坚信。我知道,自己记录的不只是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更是一群人的奋斗、一个行业的坚守,我写下的每一个字、拍下的每一帧画面,都可能让更多人了解钢铁的力量,看见劳动者的光芒。这份被需要的意义,成为我对抗疲惫的铠甲。哪怕重复一百次,只要能让故事多一分温度、多一分影响力,所有的坚持就都有了意义。
如今回头看,那些被工作填满的忙碌时光,最终都变成了快速成长的养分。很庆幸,在每一个想退缩的节点,我都选择了“再坚持一下”,也想对那个始终没放弃的自己说一声感谢,是这份执着,让我守住了初心,也让我在热爱的路上,一步步活成更踏实、更笃定的模样。(龙钢公司 吴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