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又在书房“习字”了。
说是书房,其实不过是房间的一角,恰好在窗台边上。他铺开微黄的毛边纸,压上那方沉手的素木镇纸,然后凝神静气,提笔、蘸墨。墨香便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儿子从幼儿园起就喜欢趴在桌边,看祖父如何让柔软的笔锋在纸上行走,如何让那些横竖撇捺从生涩到流畅。“爷爷,为什么这个‘人’字要一撇一捺,互相支撑呢?”儿子指着字帖问。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儿子自己握笔体验。孩子的小手在父亲的大手包裹下,颤巍巍地写下第一个“人”字,撇轻捺重,结构失衡。父亲笑了:“写字如做人,一起一落都要讲究分寸。你看这一捺,如果太直就显得生硬,太弯又显得软弱,要柔中带刚才立得正。”
看着儿子似懂非懂却认真聆听的模样,我忽然意识到,这份对汉字笔画“柔中带刚”的领悟,其实早已在潜移默化地传承。果然,随着儿子练字渐入佳境,他不仅能从《多宝塔碑》规整的楷书中读出故事,明白为何“颜筋柳骨”能成为千年典范,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竟能说出“写字要心正,心正则笔正”这样的话。我问他从哪里学来的,他扬起小脸,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看爷爷写字看来的……”
这让我陷入深思。我们从小接受家规家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但这些终究是外在的约束。就像书法,你可以教会一个人所有的笔法与技巧,却无法教会他何为风骨。一个人真正的品格,从来就不只是规矩的产物,而是内心生长出来的信仰。它需要像父亲教儿子写字那样,在生活点滴中浸润,在漫长岁月里沉淀。
父亲常说,研墨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他指着那锭老墨,“要在砚台里一圈一圈地磨,水多了太淡,水少了太稠,急不得,也慢不得。”确实,每次看他研墨,总让我感触颇深。如今,儿子的字已初见模样。虽然笔力尚弱,但间架结构已十分端正。更重要的是,透过他的字,我看到了他端正的态度和沉静的心。
夜深了,父亲的书房还亮着灯,墨香从门缝里飘出来,丝丝缕缕……这墨香,从父亲的笔端流出,流过儿子的童年,也流过我的职业生涯。它时刻警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风骨应当一脉相承,有些底线必须代代坚守。因为,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定义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书写这个时代的品格。而在所有的笔墨背后,最动人的永远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那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心中正道。(龙钢公司 张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