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一到霜降,老家的柿子园就该热闹起来,乡亲们挎着竹篮、拿着长夹子,踩着晨露,去采摘黄橙橙的柿子。可今年的秋,偏多了几分“波折”——先是连绵雨水耽误了花椒采摘,眼看霜降临近,柿子采摘不能等,乡亲们只好先雇人抢收花椒,刚把花椒归置妥当,便马不停蹄扎进了柿子园。
今年的霜降天,白天虽阴沉沉的却没下雨,这可是难得的好时机。天刚蒙蒙亮,柿子园里就满是忙碌的身影:年轻力壮的爬上个高枝,小心翼翼把挂在树梢的柿子摘下来;年纪稍长的在树下,伸手就能够到低矮枝桠上的果实;还有人守在竹筐旁,专门剪掉带着多余枝条的柿子,这样做是为了柿子好上架。不只是自家人齐上阵,有空的亲戚朋友也都赶来搭把手,你递筐、我搬箱,说说笑笑间,装满硬柿子的筐子就堆得老高,接着便要赶紧拉回家,半点不敢耽误。
到家后的忙碌更不含糊,核心就一件事:跟时间赛跑,把新鲜柿子变成能卖好价钱的柿饼。一人守着削皮机,手法娴熟地给硬柿子去皮,薄厚均匀的柿子皮像丝带一样画个弧线落下,露出橙红紧实的果肉;其他人则负责把削好的柿子挨个上架,柿饼架子一般在家门口或者楼顶,也是为了通风,这样才能晒出好成色。要知道,柿饼讲究用硬柿子制作,要是摘晚了、放软了,除了少数能直接吃,大多只能用来酿醋,价值远不如柿饼。所以从采摘到削皮、上架,每一步都得赶在柿子变软前完成,哪怕到了晚上没法摘柿子,一家人也会围着架子忙活,非要把当天的柿子都削皮上架才肯休息。
这般争分夺秒的忙碌,和我们小时候对柿子树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儿时的柿子树,基本是“野生野长”状态,没人特意浇水、打药,结多结少全看天,更关键的是卖不出去,满树的柿子挂着,也变不成家里的零花钱。可如今不一样了,家乡的柿饼早就闯出了名气,不仅在国内销路火爆,还能走出国门,乡亲们靠着柿子实实在在致了富,柿子树也成了家家户户的“宝贝树”。
今年上半年旱情严重,为了让柿子结得好、没病虫害,乡亲们半点不敢松懈:有的拉着水箱买水浇灌,确保柿子树不缺水;有的按时按点打药,仔细排查每一片叶子。大家常说,柿子树懂人心,你对它下多少功夫,它就会给你多少回报。正是这份用心,让今年的柿子依旧挂满枝头,也让乡亲们更有底气抢收、赶制柿饼。
眼下,最让乡亲们惦记的,就是接下来旋柿饼的日子别下雨。只要天气给力,等柿子在架子上慢慢糖化、上霜,年底就能产出一批好柿饼。若你有空来我的老家走走,热情的乡亲们准会拉着你尝刚做好的柿饼,甜糯的果肉裹着一层白霜,一口下去满是香甜。这口甜,是霜降里的忙碌滋味,更是家乡人靠双手拼出来的甜蜜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