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焦裕禄,那饱经风霜却目光如炬的面庞、布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双手,便会浮现在人们脑海中。今天,我们暂且放下他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鞠躬尽瘁的壮举,去探寻这位“抠门”书记背后的“奢侈”人生。
布衣粗食守清简,绘就共产党人的朴素底色
生活里的焦裕禄,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这是他的日常装扮;一双布鞋,穿到破损不堪才舍得更换。面对他人调侃他“土”,他总是笑着回应:“穿得干净整洁就行,老百姓穿啥我穿啥。”这种极简的穿衣风格,不仅体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展现出他对形式主义的摒弃。
他的饮食也极为简单,一碗白水煮面条、一个馒头,便是家常便饭。办公室于他而言,就是家。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构成了他全部的家当。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是他对个人享受的舍弃,更是对奢靡之风的坚决抵制。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是他的“专车”。下乡调研、走访群众,全靠它。有人劝他乘车出行,他却说:“骑车方便,还能锻炼身体。”这种朴素的出行方式,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他远离官僚主义的生动体现。焦裕禄的清廉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深入骨髓的信仰。
丹心热血铸丰碑,诠释人民公仆的崇高境界
他将全部精力与热情都倾注于工作之中。即便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岗位。“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他对待工作“奢侈”的承诺,彰显着他对工作的执着与担当。
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还严格要求孩子们和普通百姓的孩子一样,穿粗布衣服,吃粗粮。“我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老爷。”他对家人的“奢侈”要求,是对廉洁家风的传承,更是对权力观念的净化,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操守。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或许不必像焦裕禄那样“抠门”,但必须学习他“奢侈”的精神追求,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群众极端热忱、对信仰极端忠诚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实现统一,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建立连接。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我们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审视自身不足,汲取前行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龙钢公司 高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