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快到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习俗是我长大后在课本里了解到的。我的家乡陕西省富平县地处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没有什么登高处,但有我每年都会很期待的“糕馍”。
家乡的糕馍一般用面粉和枣制作成圆形,是用三片从大到小、从下到上醒发后的面片垒成的、形如金字塔的面食制品,一般是长辈送给晚辈的重阳礼。第一层和第二层隔层的边缘用四颗枣围起来,“四”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四季相关,可能寓意着四季平安、生活富足。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隔层边缘用三颗枣围起来,“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天地人三才,寓意着晚辈在天地人的庇佑下,诸事顺遂。第三层上面放一颗枣,“一”有独一无二、顶尖之意,象征着晚辈能够在生活中出类拔萃,达到事业或人生的高峰。其实,从古至今“糕馍”带给家乡人的可不止这些。
“糕”谐音“高”,以“口彩”寄寓“向上”的祝福
这看似普通的糕馍,实则是情感与祝福的巧妙融合。智慧的家乡人送的“糕”,与“高”同音,是典型的“谐音祈福”。对晚辈而言,“高”是“步步高升”(学业、事业)、“日子高过一天”(生活水平)、“品行高洁”(为人),把抽象的美好愿望,装进可触可感的食物里;对长辈来说,亲手做糕、送糕,是把“盼你好”的心意,从“嘴上说”变成“胃里暖”,比直白的祝福更有分量。这份通过糕馍传递的心意,也让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富平这片土地上,增添了一抹温暖而独特的色彩。
“送糕”是重阳节“敬老”的反向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疼”
传统重阳节的核心在于“敬老、登高、避灾”,通常表现为晚辈向长辈尽孝,比如送酒、陪同登高等。然而,质朴的家乡人流传下来的“长辈送糕”习俗,展现了双向的情感交流。长辈通过“送糕”这一行为传递出深意:“我虽年迈,却仍心系你的生活;不求你过多牵挂,只愿你过得比我们更幸福。”这种“不索取、只付出”的长辈情怀,为重阳节的“孝”增添了一层“长辈对晚辈的深切疼爱”,使其显得更加朴实而感人。
“糕”是地方物产与节日的联结: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祝福
关中平原盛产小麦与红枣,“糕”的原料皆取自本地风物:面粉出自渭北的小麦,红枣采自家门口的枣树。勤劳的家乡人送的“糕”并非外购糕点,而是亲手蒸制的“家常糕”:制作时层层铺叠,每层都用家里的精面与好枣;蒸制时火候需保持稳定,既不能火候过大致使糕体开裂,也不能火候不足导致面团发酵欠佳。这份“用本地粮、做自家味”的用心,让祝福有了人间烟火气。它不是虚浮的仪式,而是“我用土地馈赠之物,祝你扎根生活、步步高升”的质朴祈愿。
如今家乡的“送糕”习俗,在悄悄变化,年轻人在外工作,长辈会真空包装寄去,也有人用其他东西代替,但送糕的核心一直没变,无论送什么,这个过程都叫“送糕”。那颗“盼你好”的心,那藏在食物里的中国式亲情,比任何祝福都暖。(龙钢公司 张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