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霜浸长乐塬:烽火工艺的秋忆
发布日期:2025-10-21    作者:张沛林    
0

霜降的晨雾漫过宝鸡城北的坡塬,长乐塬抗战遗址的青砖窑洞口,白霜如细碎的银箔,轻轻覆在斑驳的砖缝上。风掠过塬上的酸枣林,带着深秋的凛冽,却吹不散窑洞里沉淀的岁月。八十余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工业的 “诺亚方舟”,在战火中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沿着石阶走向窑洞车间,霜水沾湿了鞋底,每一步都似踩在历史的脉络上。1938 年,内迁的兵工厂工人在这片塬上凿山为窑,三十多孔窑洞连成的生产线,曾在敌机轰炸的硝烟中,日夜锻造着抗敌的军需用品。如今窑壁上仍留存着当年的标语,“工业救国” 四个字在霜色中愈发清晰,墨痕里仿佛还能看见工人师傅们蘸着热血与汗水的笔迹。

正午的阳光驱散晨雾,霜粒在窑顶的茅草上折射出微光。遗址的展览馆里,泛黄的生产报表、生锈的机床零件,与窗外的霜景相映成趣。最令人动容的是那架老式车床,床身上的刻度早已模糊,却在霜降时节显得格外厚重。当年就是这样的设备,在零下十几度的窑洞里,工人师傅们裹着单衣,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车出一颗又一颗保家卫国的螺丝钉。

暮色降临时,塬上的风更紧了,窑洞口的霜色再度变浓。远处的宝鸡城灯火渐起,与遗址的点点灯光交相辉映。站在塬顶眺望,仿佛能看见当年工人下班的身影,他们踩着霜露,哼着救亡歌曲,走向临时搭建的工棚。如今,那些身影虽已远去,但长乐塬的窑洞仍在,霜露每年如期而至,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守护着这段不屈的记忆。

当最后一丝阳光隐入西山,霜色将整个塬体染成素白。长乐塬在霜降中静默,它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精神的传承。就像这节气里的霜,看似冰冷,却在凝结中积蓄着力量,提醒着每一个前来的人,不忘来路,方能前行。(西安分公司 张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