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钢公司炼铁厂原料作业区,这里没有高炉出铁时的烈焰冲天,却承载着保障高炉“吃饱吃好”的重任。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员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矿石与焦炭的世界里穿梭,以汗水与专注守护着高炉的“粮草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钢铁“粮草卫士”。

烈焰战场的供料尖兵,用汗水护航生产线
盛夏时段的皮带廊如同一个巨型熔炉。阳光透过厂房缝隙炙烤着地面,设备运转的热浪直逼四十摄氏度。“K1、K3、K4、K6、K10准备开机皮带准备启动,现场检查确认!”主控室的指令通过对讲机传来,岗位人员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弯腰检查轴承温度、润滑状况;举起手电照亮溜槽内部,仔细排查黏结的矿粉,不放过任何黏结或堵塞的迹象,敲打皮带廊的支架,倾听是否有异常声响。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浸透的工装紧紧贴在背上,可每个人的动作都精准如教科书——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一个螺栓松动、一处溜槽堵塞,都可能断了高炉的“粮草”。
十分钟后,当“各点位确认无误,可以开带”的回复汇总到主控室,皮带如长龙般启动,带着乌黑的矿石驶向料仓。此时,机旁的岗位工杨涛迅速响应,操作杆在他手中精准移动,卸料小车稳稳驶向目标仓。打料过程中,他始终紧盯料位计、侧耳听设备声响,半小时后又熟练将卸料车移至烧3仓。浸透汗水的工装勾勒出挺拔身影,唯有那双眼睛始终明亮专注,映着对岗位的坚定与执着。
匠心传承的“调度中枢”,在数据间筑牢质量关
原料主控室的屏幕上,数十个数据实时跳动:皮带速度、料仓料位、配比参数……这里是调节高炉“膳食”的核心。刘明侠在这里值守了十二年,指尖在操作台上灵活移动,目光在监控画面间快速切换,对每个数据的波动都了如指掌。“高炉需要的不仅是量,更得是质,配比差一点,炉况就可能出问题。”她常对徒弟说。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刘明侠深知传承的重要。她毫无保留地将心得传授给新工王婵。站在监控屏前,她细致讲解:“怎样通过带面物料观察皮带是否跑偏,料流不均要查给料机频率……”手把手教导参数调节、异常处理、生产协调。“光会操作不行,更要懂原理,会思考。”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徒弟王婵迅速成长。“刘师傅不仅教技术,更教会我们责任心和严谨。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就是铁军精神最好的榜样。”这份薪火相传,让平凡的岗位焕发出不平凡的光彩。

每小时一次的“温度哨兵”,用严谨筑牢安全墙
午后的焦炭振筛平台,像是被扔进了火炉。阳光直射在滚烫的钢板上,反射出刺眼的光,空气中弥漫着焦炭的灼热气息,温度计显示平台温度已达45℃。张立拎着测温枪,脚步稳健地踏上这段被炙烤得发烫的平台——这是他今天第三次来测焦炭温度,距离上一次刚好过去一小时。
他俯身靠近振筛,轰鸣的设备震得脚下钢板微微发颤,飞溅的焦炭粉末落在安全帽上。左手举起测温枪,右手拿着手机拍照记录,枪口稳稳对准筛面上流动的焦炭,“嘀”的一声,屏幕上跳出“92℃”的数字。他眉头微蹙,又换了三个点位测量,确认温度稳定在90℃左右,才在记录本上写下数据。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钢板上瞬间蒸发,留下一小片白痕,可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测温枪屏幕和焦炭状态上。“焦炭温度必须卡紧在80到100℃之间,高10℃就可能有自燃风险,低了又影响后续工艺。”张立抹了把脸,工装袖口已能拧出汗水,可他丝毫不敢懈怠。
阳光透过厂房天窗照在他身上,浸透汗水的工装紧紧贴在身上,唯有那只握测温枪的手,始终稳定有力,如同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用每一小时的精准测量,为高炉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防线。( 路凯龙 赫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