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褶皱里,黄河的臂弯间,钢铁的脊梁正绽放绿色的生命气息。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漫过工业的年轮,陕钢集团以淬火成钢的坚韧,在1500米的秦岭之巅与奔流不息的黄河之畔,镌刻下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历史划痕。
秦岭深处的绿釉时光,从大西沟矿的晨雾里升腾而起,经悉心培育的人工林海正焕发生机。云杉的针叶凝着露珠,油松的年轮记载着重生——这里曾是裸露的矿坑,如今每立方厘米空气里浮动着浓郁的负氧离子。台阶式覆土建起的生态屏障上,播撒的冬麦草织就的锦缎从坡顶垂下,像大地披着的绿色绶带。春日里,连翘与刺槐的花粉乘着山风漫过选矿厂的屋顶,与机械的轰鸣交织成春之圆舞曲;深秋时,五角枫与蒙古栎将矿坑边坡染成金红色,尾矿库的镜面倒映着层林尽染的风光。
尾矿库的澄清水面倒映着天光,处理系统让矿井水重获新生。那些曾裹挟着矿渣的浊流,如今滋养着连翘与刺槐的根系。破碎车间的机械和菱铁矿纠缠在一起,废石经磁选筛分后化为建筑骨料,铁精粉在传送带上流淌成金色的河。在这里,每吨矿石开采都伴随着苗木栽种的投入,每度电的消耗都孕育着绿意的扩张。
边开采、边治理变成了与秦岭山脉融为一体的行动,实现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促进矿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出樱桃、核桃、石榴采摘园三个经济林园,建设“矿山入口景观、1240硐采遗址景观、矿山‘揽胜台’景观、矿区道路沿线党建+企业文化景观”的“三园三景一线”矿山景观靓点,而在采矿区1500米海拔山巅颠覆了所有来到这座矿山的客人。从大西沟山上眺望,百花烂漫、林海青青,与周围的绿山浑然一体,仿佛都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幔纱,蓬勃地生长着。
陕西与山西交界处的青蓝交响,是龙门钢铁厂区里钢与火的伴奏,四十多亿元铸就的环保屏障发出苍劲有力的呼吸声。全封闭料场的穹顶下,抑尘雾炮将粉尘锁在钢铁的胸腔,烟气治理系统让颗粒物消散在风里。钢厂东侧治理后的湿地,芦苇的白絮拂过镜面般的水面,处理后的中水滋养着菖蒲与鸢尾,偶尔有锦鲤摇摆着红尾划破倒映的脱硫塔。湿地边缘的监测站显示,氨氮含量稳定在标准值以下。
一次料场的屋顶铺满光伏板,蓝色矩阵在阳光下闪烁着节能降碳的光芒,是燃烧多少标煤的发电量。德龙柳沿着主干道排列,春天的落英飘落在太阳能路灯的基座上,那些曾让黄河芦苇蒙尘的烟尘,如今化作车间吹拂出的清风。连铸车间切割的红色钢坯在围墙上绿色藤蔓映衬下宛如流动的“金箍棒”,而车间外的绿色生态公园,围绕着厂史馆硅胶跑道蜿蜒着穿过月季花丛,每跑一步的有氧运动,都在丈量工业历史与自然绿色的和谐距离。
暮色如纱缓缓垂落,龙钢厂区的LED灯带渐次亮起。从炼铁高炉到轧钢车间,超低排放改造的脉络里,钢铁的体温与河水的流速达成奇妙的共鸣。这里的转炉煤气回收率、吨钢新水消耗,均优于国家能效标准。夕阳最后一抹金晖掠过厂史馆的玻璃幕墙,喷泉溅起的水珠将厂房的轮廓折射成流动的生态诗行,仿佛整个厂区正用钢铁的韵律吟唱绿色转型的叙事。
钢与绿的和弦,站在大西沟矿的观景台俯瞰下去,采矿台阶的轮廓与秦岭的山脊线完美咬合;走进龙钢的绿色工厂里,铁锈色铸成的雕塑上,爬山虎的卷须正丈量着工业与自然的距离。在这里,“绿色工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平方米厂区绿化的具体实践,是钢铁与生态交织的立体网络。当标志着生态绿色的铜牌在阳光下闪耀时,厂区的主干道上,员工的脚步与绿化建设的刻痕重叠。这些,是钢铁意志与生态智慧的结晶。
秦岭的风掠过林海,黄河的浪拍打堤岸。在钢与绿交织的时光里,陕钢集团用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当工业文明学会向自然致敬,钢铁的硬度与生态的柔软,便能在新时代的熔炉里,淬炼成“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这里的每一座高炉都在吟唱绿色的歌谣,每一片复绿的矿山都在续写生态的诗篇,共同构成新时代钢铁工业生态文明的画卷。(龙钢公司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