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耄耋老兵壮心不已 九旬高龄心系国事 ——专访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昶
发布日期:2025-08-18    作者:席 坤    
0

耄耋老兵壮心不已  九旬高龄心系国事 ——专访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昶

“我从来不觉得我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们,他们流下了鲜血、牺牲了生命,却没能看到今天国家的和平、富强、繁荣、昌盛……”在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昶时,多次听到老人含着热泪这样讲述。

抗美援朝 出征异国

现年95岁的王金昶老人,出生于1930年4月,老家在东北。1950年,时年20岁王金昶就已光荣参军。1953年,他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保家卫国。

70年前,王金昶老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3896部队出国入朝后,被安排在“钢铁运输线”。众所周知,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交通运输补给是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但是,交通运输线既明显又固定,而且难以伪装和隐蔽,破坏后,工程量大,修复时间长,因此也常成为敌军破坏的主要目标。为改善交通运输,及时将作战物资送往前线,王金昶老人所在的部队就一直肩负着建设、保护“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任务。“钢铁运输线”的建设、保护,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障朝鲜北半部铁路、公路保持着畅通,充分、及时地保证了第一线作战物资的需要,有效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王金昶老人清晰记得,当美军飞机来袭时,他们就发信号,及时隐蔽汽车、物资及人员。当敌机飞走后,他们又奋勇抢修设备设施。敌机掉头又来后,他们又躲,敌机飞走后,他们再抢修。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边炸、边修、边运,这在当时是常态。当时军运量大、运输能力相比现在也低,运输线还时常被敌机炸断,而他们想方设法,灵活安排,铁路、公路、马匹齐参与,取保运输保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时为了防止敌机轰炸,军列是夜间运行,而他们只能是加班加点工作,不分昼夜连轴转。抗美援朝战争打到哪,钢铁运输线就延伸到哪。在汉城战役中,王金昶老人及所在的战友们及时打通了钢铁运输线,及时将作战物资、补给运输至前线,确保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了汉城及37度线以北较大的地区,粉碎了敌人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阴谋,牢牢守住了“三八线”,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加深了敌人的内部矛盾及失败情绪。

峥嵘岁月 铭记初心

战争是残酷的,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王金昶老人在讲述中曾多次这样描述:“一场战争下来,在敌军飞机的轮番轰炸下,战场上甚至连战友尸首都找不见了,被炸没了。”“一口炒面一口雪,阵地上的雪吃在嘴里,还能尝出汽油味。”“白天不敢走路,藏在山林里,晚上再行军赶路。”“白天挖战壕时,还会被敌人扫射。”“晚上一宿一宿的走,实在太累了就倒地而睡,雪地里山高路陡,时常有战友掉在山涧里,尸骨无存。”随着王金昶老人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描述的一幕幕场景。

“敌人太猖狂了,刚开始时敌机插地狂炸。慢慢的我们志愿军后勤部队也组织对空射击,利用轻武器、高射炮打击低空敌机。后被从空中轰下,敌机再也不敢飞低了,投弹命中率也没最初的高了。”王金昶老人讲到这里,表情充满了自豪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年前,当王金昶老人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战友们从丹东坐火车度过鸭绿江,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时,大家都曾意气风发、满腔热血。“但是,战争毕竟是残酷、无情的。好多战友都没能活着回来……甚至长眠异国他乡……”当王金昶老人回忆到这时,眼眶忍不住再次红了,声音也哽咽了。

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后,王金昶老人在东北的一个勘查局工作。后于1956年,他再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援大西北建设,被调到陕西省汉中市略阳401队三支部。接下来的时日,面对的将是长时期的、难以想象的难和苦,水土、气候、饮食、风俗等,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而王金昶老人先后担任班长、机长,带头钻井勘探地质环境,探明所负责区域内数十种矿种,为西北特别是陕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5年,王金昶老人退休后,除了照顾家人、教育孙辈外,一直关注着国事。由于老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看到当时我国的武器装备均不如西方国家——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一个师大约有各种坦克140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联络飞机22架,而志愿军一个军都没有这些重型武器。因此在后来的生活中,他鼓励自家小儿子、大孙子先后参军服兵役,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肩负嘱托,实现强军报国。目前王金昶老人已经四世同堂,而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大孙子现已考上军校,在昆明继续为国效力。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老人现在和女儿住在一起。在采访中,王老的女儿提起这么一件事:“从小到大,老父亲都爱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且还教子女、孙儿、重孙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现在最小的重孙张口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尽管过去了70多年,但朝鲜战场的惨烈仍深刻在老人的记忆中。现如今的王金昶老人,依然坚持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仍然时常梦见抗美援朝战场情景,醒来后感慨不已。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老人至今时常念叨着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有多少青年人没能活着回来,而他通过电视看到祖国的繁荣、发达,一想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日日夜夜,就忍不住老泪纵横。

老人时常自称“老战士”,铮铮铁骨蕴藏着绵绵柔肠。从战场回来至今,无论是工作中、生活中的大小事,老人都会主动热心肠伸手帮助。92岁的王老,身体硬朗,当国家遇到灾难时,他总是主动带头捐款。王老依然是热心肠,时常帮助邻居捅煤炉、开锁、倒垃圾,并教育子女在工作、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即便在平时散步溜达时,他也帮身边人拎菜。

当再一次提起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老人意志坚强的说:“我是东北人,当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常年狂轰滥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老人接着说:“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而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当时美军将战火推进到鸭绿江边,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所以说不打不行,不得不打啊!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有胆有谋,全体志愿军发挥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志愿军百万将士生命写就了英雄史。最终,中朝军队并肩作战,把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打到了谈判桌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换来了国家和人民70年的和平建设和生活,可以说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假如再有战争,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一定毫不犹豫冲向战场!即便那时候走不动了,但我头脑依然储备着建设、保护运输线的经验和技术!”在采访结束之际,老人很自豪说道!(汉钢公司 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