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汉钢公司,不见闲歇景象,高炉轰鸣如雷,铁轨摩擦作响……几种声响交织碰撞,奏响了独属于钢铁厂区的“假期工业乐章”。不同岗位的工作者用责任与汗水守护着生产安全与效率,成为这个假期里的别样风景线。
渣场“掌勺人”,在水雾里踏出责任轨迹
清晨七点,晨曦刚漫过水渣库的钢架,渣处理工郑波已裹紧反光服穿梭其间。他揣着作业记录本与票据本,脚步轻快却目光锐利,在传输带、料斗接口和拉渣车轮胎间反复扫视,精准锚定每处作业节点。“水渣转运速度得跟上,不能出岔子。”话音未落,他已快步登上升降梯,抵达放料平台,拉渣车稳稳停在接料斗正下方,偏差不足半米。
按下电控按钮,灰白色水渣倾泻入车厢,细密水雾瞬间漫开,在晨光里凝成朦胧的纱。这几日,他日均步数超两万,工靴鞋底嵌满棱角分明的渣粒,裤脚永远沾着未干的水渍,却从没拖慢走向下一个作业点的脚步。“水渣运得顺,高炉才能转得稳。”夕阳西沉时,晚霞透过玻璃窗洒入,水雾将霞光折射成细碎金斑。郑波已再次站在操作台前,身影在光影里格外挺拔。
铁轨上的“钢铁向导”,在秋凉中铺就使命赛道
在5公里的铁运线上,机车司机潘超在机车驾驶室里,双手稳稳把控着操纵杆与制动阀,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前方的铁轨、信号机与线路标志,每一次操作都精准“拿捏”着机车的启停、速度与行进方向。“牵引的每列铁水罐车组总重上千吨,罐内1400℃的铁水滚烫灼热,任何一丝操作偏差都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必须保持十二分专注。”潘超的声音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机车运行中,潘超注意到车载仪表盘中的机车冷却水温表指针持续攀升,同时散热风扇的运转声音也变得异常沉闷,他立刻采取降速运行措施,迅速携带工具打开机车冷却系统机盖,俯身排查故障点。“铁水运输不能有半点耽搁,早一分钟恢复散热,就能为后续冶炼工序抢出宝贵时间。”生产不停,运输就不能断,他早已习惯了假期里的忙碌节奏。面对这份坚守,他毫无怨言:“能握紧操纵杆,保障每一趟铁水运输安全顺畅,为国庆期间的生产保供出份力,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主控室的“生产中枢”,用精准计划守护生产稳固
“一号炉,一号炉,北道铁水放量多少吨了?”铸运作业区主控室内,值班员匡小波的声音透过对讲机,清晰穿透机器的运转轰鸣,传递到各个作业点位。
这方不大的主控室,正是整个铁运环节的“生产中枢”,而匡小波便是守护中枢运转的核心。别以为他的工作只是简单问询,事实上作业区内6 台机车的往来动线、37 辆罐架车的启停衔接,全由他一手统筹。既要确保高炉兑拉罐环节高效闭环,不拖慢生产节奏,又要精准匹配炼钢铁水的快节奏消耗,每一个指令都连着生产全局,每一次决策都考验着 “中枢”的精准度。
他的大脑就像“中枢”里高速运转的 CPU,实时捕捉各岗位反馈的数据、设备状态等零散信息,在瞬息间完成整合分析、利弊权衡,迅速输出最优运行计划。没有假期的休闲惬意,只有屏幕前的目不转睛、对讲机里的精准指令,匡小波用责任锚定岗位,以精准计划筑牢防线,让“生产中枢”始终保持高效稳固的运转节奏,也让坚守的身影成为这个假期里最扎实的生产保障底色。
他们以岗位为岗,以责任为笔,在国庆的画卷上勾勒出最动人的坚守轮廓。这道工业战场上的风景线,没有喧嚣却足够厚重,用每一份扎实的付出,为节日的祥和筑牢了最坚实的生产根基。(魏林朋 邓铁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