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足迹遍布生产一线,让“提质增效”的蓝图化作生动实景。今天,请跟随笔者走近这些“创效能手”,解锁他们“与质量同频共振”的独家秘籍。
以“标准闭环”守好30Mnsi质量关
“钢材的每一个参数,都是质量的‘生命线’。”这是高线成品班长吉艺辉常说的一句话。
在成品防护的“最后一公里”,他的“斤斤计较”藏在每个细节里。在30MnSi新品轧制的当天,他攥着扳手蹲在打包机旁,盯着蝴蝶板的磨损痕迹反复查看确认后,拆下旧件、换上新的,嘴里还念叨:“差一毫米都可能松包。”随后,他又与班组成员一起将裁剪好的橡胶皮裹在吸盘上,并叮嘱:“橡胶皮必须缠牢固,这样吊运钢材的时候,才不会被蹭出印痕。”待钢材运进库房,他又快步走到避风角,掏出测温仪对着钢捆点测,直到数值降到100℃以下,才将篷布从底部往上层层裹紧、边角压实,全程眼睛没离开过钢捆,生怕哪个细节出现纰漏。“守好每道关,就是守住‘禹龙’口碑。”如今,30MnSi钢材不仅抗拉强度符合标准,核心指标达标率大幅提升,更凭借稳定的品质赢得客户认可。他用硬核成绩,交出了质量月的亮眼“答卷”。
凭“公式标尺”破解轧制新难题
早上6:30,白班人员还未到岗,轧钢专业工程师助理王艳平已经来到生产现场,他沿着加热炉、粗轧、精轧,一遍遍驻足观察,仔细琢磨:“如何确定垫板高度,让产品质量更稳定?”这成了他心里最紧要的事。
半个月里,他扎根现场,将工作内容拆解成“现场记录+数据梳理”两部分,蹲守在轧机旁紧盯每一炉钢坯,仔细记录辊径数据,同步对比不同班组的垫板调整方式,摸清影响质量的关键变量;利用生产间隙集中汇总数据,将数十组参数逐一对比分析,反复推导计算逻辑,最终敲定统一的轧制线标高计算公式。有了这个“标尺”,备辊人员只需输入辊径,就能快速算出垫板厚度,他们还同步建立了“计算—反馈”机制,确保各班“按同一个标准干”。标准落地后,变化立竿见影,粗、精轧各架次运行平稳,成材率高了,带钢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质量月不是一阵风,这个‘公式标尺’要一直用下去,让精准成为常态。”王艳平说道。
用“巧改垛位”守护钢材品质
“这捆待处理钢总是放不平。”棒三成品班长薛兴有皱眉凝思。待处理钢材垛位在成品收集台架西侧,混凝土地面与钢渣地面存在落差,钢材放上去“一半高、一半低”,自身重力一压就容易弯曲。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想办法。大家围着垛位讨论,有人提议用钢板垫,但是成本太高,有人说用水泥找平,奈何工期又太长。这时,他盯着库房角落的水渣堆眼前一亮:“用这些水渣垫高!成本低、易平整,还能废物利用。”说干就干,他们带着工具,一袋袋搬运水渣,一点点把钢渣地面的垛位垫平,直到和混凝土地面齐平。
一个简单的调整,彻底解决了钢材“架空问题”。如今,待处理钢材放置时受力均匀,质量合格率显著提升。职工薛小帅拿着检测报告笑着说:“现在每一根钢材都直溜溜的,班长这‘小改动’解决了‘大隐患’,值!”
钢坯依旧流转,库房标识醒目,轧机运转有序。一线职工通过仔细的规划、严谨的数据、扎实的举措,将“质量风险点”变成“品质保障点”,用专业浇灌效益,以匠心铸就品质。(龙钢公司 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