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和中秋前后的陕北总是耐人寻味,这头山坡的杏树、山桃树的叶子迎风飘舞,那头山坡却是野菊丛生,给黄土地的成熟又增添了一抹生机。熟透了的苹果、颗粒饱满的粟黍、打谷场堆着的荞麦,给国庆添了一份喜庆,给中秋添了一份温暖,虽说忙碌了些,但能在忙碌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身处延安北部的一个叫城隍梁的小村庄,似乎是被遗忘在黄土高原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桃李杏桑果的成熟,粟稷荞豆麦的收割,不需要急匆匆地与黄土地争抢那点时光。午后尚有余热,打谷场上用连枷把粟稷的穗子捶打一番,拾起插在草垛上的钢叉,把捶打了一面的粟秆再翻个面,陕北农家人的松弛感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让人期盼的当数国庆和中秋假期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时光了。早在半个月前,母亲便打电话问我国庆假期回不回陕北老家,得知我将带着妻子和女儿回老家时,母亲的言语里充满了欣喜,不停地讲着这个假期的安排。电话旁边的父亲显得沉稳许多,只是淡淡地告诉我,回来时带两件厚衣服,陕北的秋天早晚已经凉了很多。挂了电话,我的思绪早已飘回了那片熟悉的黄土地,我似乎已经看到了父亲和母亲在打谷场上忙碌的身影。
去年国庆节我也是带着妻子和女儿回了一趟陕北。陕北的秋风吹白了父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深沟,与陕北这千百年来的纵深沟壑颇为相似,身上沾着不少的草屑,悄然间与陕北的秋忙融为了一体。母亲站在打谷场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说话间,露出了还剩下一半的牙齿,依旧洁白,与黄土高坡的土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拍了拍身上的草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身旁,却不敢接过孙女,还一个劲儿地说农村人爱折腾,衣服上都是尘土和草屑,近不得人。他们似乎忘了,我也曾在这个打谷场上,溜过草垛,在地上打过滚儿,早已把打谷场的一切都缠绕在灵魂深处,又怎么会在乎他们身上的尘土和草屑呢?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爱的光辉,早已笼罩了打谷场,洒在了黄土高坡的角角落落。
一直在汉中生活的妻子,听闻要回陕北,便早早地开始收拾行李。女儿的鞋袜、衣服、玩具,满满当当地装了一大包。每次回陕北,妻子总不忘给父亲和母亲带些礼物。听说父亲想买些旱烟丝,得知母亲爱吃柿子和地瓜,她早早列好了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计划在出发前全部备齐。而我,反倒成了清闲之人,工作之余便是掐指细数回陕北所剩的日子。
母亲早早就查看起了天气预报,她告诉我国庆和中秋这段时间,陕北都是大晴天,气温也恰到好处。她的话里透露着满满的期待,仿佛已经站在捡畔峁子上,看着我们驾驶着小汽车,在对面山路上疾驰而来。对我来说,每次回陕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宿,抚摸着熟悉的一砖一瓦,看着映入眼帘的一草一木,处处都透露着梦里回味了无数次的温馨与安宁。
出发之际,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脑畔后面的那片庄稼地,黄豆、玉米、粟稷已经成熟,饱满的颗粒压弯了枝秆。窑洞里,锅里炖羊肉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一家人围坐在炕上,你一言我一语,讲起从前的故事。(汉钢公司 薛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