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明天休假的话,我回村蒸一笼馍,趁着周末天气好,咱晒点干馍……”勤劳的婆婆说道。
在北方,晒干馍是家家户户流传的一种食物保存方式,它不仅是应对无冰箱时代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从陕西韩城的月子调养品、特色早点羊肉泡馍,再到山西沁县的非遗美食,晒干馍以朴素的形式,串联起南北各地的饮食文化。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婆婆已起身赶往村里,为了节省时间,前一天晚上已经开始发面,为的是一大早就可以把馍蒸出来,才能不耽误晾晒的宝贵时间。发好的面婆婆轻轻松松“拿捏”,不一会儿,就上了热气腾腾的笼锅。公公则提前生好灶火、架好鼓风机、劈好柴火、烧开水,静等馍馍上锅。一个小时后,白胖的馍出锅了,婆婆说趁馍热把馍皮撕了晒得更加酥脆,撕完馍皮后掰成3厘米厚的片,铺在帘子上蒙上薄薄的纱帘放在平台上晒干,晾晒期间翻面确保水分蒸发完全,晒干后可存放1个月以上,泡汤、干嚼都是“绝绝子”,也许这就是阳光与时间的馈赠。
小时候条件有限,干馍是许多家庭应对粮食短缺时的重要食物。如今,它可是“养胃达人”的食疗必备品,充分发酵的馒头经过晒干或烤制后,淀粉结构发生变化,更容易消化吸收。中医认为它性温,适合胃寒、胃酸过多的人群,所以它的价值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干馍吃,冬天没有大太阳,但有烤箱,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变着花样做出带辣椒面、五香粉、椒叶、芝麻等的干馍,更方便外出携带,真正从果腹华丽转身创意零食。
一块晒干的馍,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从古时将士的行军干粮,到如今游子的思乡慰藉;从灶台边母亲忙碌的身影,到现代厨房里烤箱的温暖光芒——干馍始终是北方人生活中最质朴的见证者。它不仅是粮食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更是时光在舌尖上留下的温暖印记。每一口酥脆的咀嚼,都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望;每一片晒干的馍片,都镌刻着生生不息的生活智慧,嚼出的是阳光的味道,是时光的温度,更是家的记忆和传承。
现如今,无论是韩城婆婆为儿媳晒的月子馍,还是游子行李箱里的乡愁,浓缩着家庭厨房的烟火气,无不诉说着我们对食物的敬畏和对家的眷恋。或许,这就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简单,却历久弥新;朴素,却回味悠长。(龙钢公司 路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