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绵绵的细雨漫过山脊,将竹海浸润得愈发苍翠。老篾匠蹲在屋檐下劈竹,刀刃顺着青皮游走时,发出细碎的裂帛声,仿佛在拆解时光编织的密语。廉洁二字,恰似这竹节中的脉络——看似无形,却撑起了整片竹林与天光对话的脊梁。
青铜承玉露 渭水濯尘心
陕北窑院的雨窖旁,总悬着黑黝黝的木马勺接引檐溜。老石匠用窖水錾刻拴马桩时,常念叨“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黄河之滨的韩城党家村,至今传承着“晾家训”古俗,镌刻在青砖照壁上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在阳光下格外分明。讲解员指着某处砖雕讲解:光绪年间,先祖党蒙高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在翰林书斋常悬“居身不使白玉玷,立志当与青云齐”一联以自警,更用“勤补拙,俭养廉”一印自策。斑驳的砖纹浸透了高原的风霜,清廉化作了流淌千年的无定河水,静默无声却滋养万物。
碑林藏风骨 丹心映古城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矗立着明弘治年间的《官箴碑》。遒劲的颜体刻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五百余年来,这块石碑成为廉政文化的象征,无数观碑者在此驻足沉思,而今拓痕已深嵌石纹,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曾在此凝神品读的身影。更鲜活的传承藏在市井烟火里,榆林老街豆腐世家,石磨盘上刻着“琼浆守正”的祖训。五更天头锅浆水沸腾时,掌柜总要撇去浮沫:“碱要称准哩,太爷爷说豆腐白,做豆腐的心要更白。”梁上悬着的黄铜老秤,星花已被岁月磨浅,却始终称得准每钱公道。
云水洗砚时 松烟养正气
川西高原的牧民用牦牛皮囊装盐巴时,总会特意留出空隙。“盐要透气,人心也要敞亮。”他们相信过度挤压会让盐粒失去本味,正如贪欲会让人失去生命原初的清白一样。每年转场季节,迁徙的牦牛群踏过结霜的草甸,牧民们总要回头查看盐囊是否漏损——那小心翼翼的姿势,恰是纪检干部核对档案时的专注。太行山深处的柿子林秋日似火,留守老人坚持用竹竿采摘。有商贩劝他喷药催熟多卖钱,老人却摇头:“霜打透的柿子才甜。”那些挂在枝头自然风干的霜柿,褶皱里封存着整座山峦的月光。收购站老板捧着这些带着雀啄痕迹的柿饼感叹:“有些褶皱,比光滑更珍贵。”
细雨又至,古琴师在竹林茅亭弹奏《幽兰》。七弦震颤的刹那,竹叶上的积雨纷纷坠落,在青石板上叩出清越的回响。廉洁文化从不是悬在梁上的训诫,它是竹简裂帛时迸发的清香,是豆腐坊晨雾里凝结的素白,更是高原盐囊中始终留存的,那让人挺直脊梁的清气——当我们以竹节为尺丈量生命,便会懂得:真正的澄明,不在云端,而在每寸贴近泥土却永不委地的生长里。(龙钢公司 张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