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汉中初春的繁花似锦,关中大地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清明前后,枝头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才开始散发淡淡的芬芳。然而,父亲却没能目睹这春日盛景。
与父亲上次相见不过两个多月,我便接到他病危的消息。妥善安排好工作后,我即刻踏上从汉中前往大荔的动车。动车上,车窗外的田野、树木飞速向后掠过,远处的高楼由小变大,又转瞬变小,可我却觉得列车的行进速度比往日慢了许多。车厢内一片静谧,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翻看着与父亲为数不多的照片,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父亲的一生,那些过往的回忆在脑海中久久萦绕,难以消散。
父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他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一个贫困家庭,祖父母体弱多病,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经济极为拮据。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白天忙于教书育人,放学后还要匆匆赶回家中,协助母亲照料年迈的祖父母、尚未成家的兄弟姐妹,以及年幼的三个子女。那时的父亲,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天空,任由山间的云雾自在飘荡;又似一头勤劳的黄牛,耕耘着麻阳村的每一寸土地,期盼着秋日的丰收;更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一代人勤劳朴实、默默奉献、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品质。父亲常对我说:“人勤快点,日子就有盼头。”
“文革”结束后,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1983年,他所带班级有两名学生被复旦大学录取,在全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至今仍清晰记得,他当时喜形于色的模样。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父亲栉风沐雨、奔波劳碌,终因积劳成疾,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之时,却被多种疾病缠身,前几年更是卧病在床。即便如此,父亲躺在病榻上,仍骄傲地对我说,他这一生在教育事业上尽职尽责、不辱使命,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大胆创新,这些经历就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将父亲的精神转化为家庭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怀着急切与期盼的心情,我辗转回到数月未见的合阳县甘井镇麻阳村。此时,村庄笼罩在阴云之下,仿佛乌云稍一压低,天空便会落下泪来。与年初离开村庄前往汉中工作时的恋恋不舍相比,此刻我的脚步沉重得仿佛能踏碎脚下的水泥路。站在大门口的哥哥见我归来,立刻将我带到父亲床前。此时的父亲已无法言语,只能用失去光泽的双眼凝视着我,我无从知晓,他是在责怪我放下工作赶回来,还是因在这一刻见到我而感到满足。
当天夜里,父亲与世长辞,结束了他79年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历程。那一夜,天色漆黑,整个院子只有我站立的地方灯火通明;那一夜,寒风凛冽,即便身着厚厚的棉衣,也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那一夜,我彻夜未眠,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拼凑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经过几天的忙碌奔丧,又到了返回汉中的日子。走在麻阳村熟悉的乡间水泥路上,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与母亲、姑姑、妻子、哥哥、儿子等亲人在此散步的场景。迎着光,父亲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曾经宽阔的臂膀变得消瘦,花白的头发格外醒目。他像当年站在讲台上一样,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只是少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只留下一道长长的背影,投射在水泥路上。
前些日子,我打电话告诉哥哥,清明时会回去看望母亲,并为父亲扫墓。哥哥却说,他会悉心照顾好年迈的母亲,让我铭记父亲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精神品质与良好家风,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他会带着侄子去祭奠父亲。
不知不觉,已过去一月有余,清明已至,关中大地生机勃勃,花香四溢,春柳摇曳,渭水潺潺流淌,春燕在屋檐下寻觅着筑巢的材料,万物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唯独父亲拖着疲惫一生的身影,远去另一个世界。这一去,或许是孤寂,或许是新生,但对我而言,这一去意味着诀别,意味着永远的分离。(汉钢公司 王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