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突破魔咒 “红坯退烧术”催生大效益
发布日期:2025-04-23    作者:李小军    
0

龙钢公司2#连铸机旁,连一工段段长杨冈平正盯着一根根红坯,他的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自从给铸坯装上‘控温神器’,氧化铁皮就像被施了魔法,月均减少60吨。”这项被工友们称作“红坯退烧术”的技术革新,让2#连铸机小板坯氧化铁皮量吨钢减少了0.7千克,每年可为企业创造18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突破魔咒 “红坯退烧术”催生大效益

破局之困:产能跃升背后的“术后阵痛”

时间回溯到2016年,在产能瓶颈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压力下,龙钢公司开启战略转型之路。服役多年的2#方坯连铸机迎来“换心手术”,历经数月攻坚,成功攻克设备适配、空间重构等30余项技术难关,蜕变为板坯连铸机。改造后的连铸机具备165mm×400mm至165mm×575mm的断面调节能力,填补了区域高端板带钢生产的空白。随着精品板带线同步投产,这台钢铁老将重焕生机,成为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

然而,随着产能效益逐步释放,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钢坯表面氧化铁皮野蛮生长。杨冈平翻看着改造前的生产记录,语气中满是无奈:“这么大氧化铁皮量,不仅增加了钢材的生产损耗,也让后续工艺处理的难度提升,清渣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如何在持续提升产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综合成本,成为摆在龙钢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突破魔咒 “红坯退烧术”催生大效益

抽丝剥茧:毫米级扫描锁定病灶

面对氧化铁皮超标的严峻形势,项目团队迅速行动。杨冈平带领团队展开“铸坯诊疗”,两眼向内,重点排查连铸工序过程,一炉炉确认钢水过热度,按结晶器铜管前、中、后期特点,积累经验数据,寻找“温度-拉速-水量”最佳模式,同时对铸坯坯壳温度逐段多点测温,进行“毫米级”体温扫描,试图揭开问题的真相。通过构建温度场模型,深入分析铸坯坯壳温度变化规律,发现冷却效果不佳,局部温度飙升,如同身体局部发起了“高烧”,这也正是氧化铁皮大量生成的症结所在。

找准“病因”后,团队借鉴行业梯度冷却理念,设计出“阶梯控温方案”:提高进出水温,同时开发“温度-拉速”联动算法,实现配水参数的动态修正。

突破魔咒 “红坯退烧术”催生大效益

妙手回春:阶梯控温重塑质量基因

铸机二冷室有效冷却长度短,而传统强化冷却又容易导致铸坯产生裂纹,面对这一技术困局,项目团队开出了精准“药方”。他们从二冷水主管道取水,合理分配至各流,并在拉矫区铸坯宽面加装喷嘴,形成连续水幕,大幅提升冷却覆盖率。对铸坯各部位进行实时温度检测,确保冷却效果。同时,团队还对浊环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水质,加大进出水温差,进一步提升冷却效率。

经过不断迭代优化,改造后的拉矫段,三组高效雾化喷嘴整齐排列,细密的水雾在铸坯表面形成连续水幕,宛如给铸坯贴上了“退热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精准控制了红坯表面回温,而且铸坯氧化铁皮结构得到显著优化,铸坯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为后续工序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技术抓住了氧化铁皮生成的核心矛盾,用‘小切口’破解了行业大难题,是一次四两拨千斤的技术革新,更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龙钢经验。”杨冈平自豪地说道。这场“红坯退烧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龙钢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彰显了企业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与卓越智慧。(龙钢公司 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