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下,汉钢厂区的10余根百米烟囱里,升腾的不再是往日的灰烟,而是袅袅白雾——这是烧结烟气经活性炭吸附“脱白”后留下的生态印记,也是这座钢城向“零碳”转型的直观注脚。从烟囱“换颜”到数据“精算”,从工艺“抠细节”到资源“全循环”,汉钢正用扎实的实践,破解传统钢企“高耗能、高排放”的困局,为行业低碳转型写下可复制的样本。
能源“智脑”:从“保障供应”到“精准调控”
走进汉钢能源管控中心,200㎡的巨幕上,3000余项实时数据如水流般动态流转:高炉煤气柜位随气流轻轻波动,转炉蒸汽流量实时跳转,上千台设备的“心跳”在此联网汇聚。这套拿下冶金科技奖的“全流程能源一体化系统”,是汉钢转型的“智脑”核心,采用“能源数据采集监控+基础能源管理+高级模型调度”三层架构,实现生产、设备、人员巡检、设备报警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具备能源计量、成本结算及碳排放管控等功能,彻底扭转了传统钢铁业“保障供应”的旧思路,转向“成本优先、精准调控”的新逻辑。按照规划,系统还将联动钢后MES系统,把能耗管理精准到“每个班组、每批钢坯”,实现能耗“日清日结”。为了让“智脑”跑得更稳,汉钢还把契约化管理、“赛马”竞赛、三级对标体系等深入融合,对照历史最佳找差距、对标行业先进学经验、瞄准标杆企业定目标,形成了“目标可量化、责任可追溯、成效可考核”的精细化管理闭环,推动能源管控从“数字化监测”向“智能化决策”跃升。
工艺深耕:向“毫米摄氏度”要绿色效益
如果说能源“智脑”是转型的“中枢神经”,那么工艺的“精细打磨”就是绿色效益的“毛细血管”,藏在每一道工序的“毫米、摄氏度”里。烧结厂的生产线上,850mm厚的料层如黑色波浪翻涌——这项拿下陕西省科技奖的“超厚料层烧结”技术,看似只是简单增厚料层,却能让每吨烧结矿节省1.2kg标煤,一年下来直接创效6290万元。百米外的环冷机旁,余热锅炉正“吞噬”着400摄氏度的热废气,每小时能“吐”出50余吨蒸汽,让曾经浪费的“废热”变成了生产的动力。电力管控上,汉钢同样“精打细算”:在330kV及各35kV、10kV变电站装了负荷管理终端,一边做负荷整形、削峰填谷,利用峰谷电价避峰就谷;一边盯着功率因数,确保330kV变电站功率因数不低于0.96。数座供配电室的监控后台被整合到两座35kV站实现集控,智能巡检取代了部分人工,运维效率大幅提升。轧钢工序则做足“水文章”,循环水在线监测设备稳住流量,让吨钢新水耗同比降了0.15%;炼钢转炉瞄准“极致能效”工程,成立煤气回收、氧耗和氮耗攻关组,通过规范废钢入炉、优化钢包烘烤曲线降能耗,如今已具备极致能效申报条件。
双碳实践:“加减并举”构建全链条闭环
汉钢的双碳实践,更像是一套“加减并举”的全链条闭环。做“减法”,是向排放和能耗“开刀”:投资4.7亿元的烧结烟气综合治理项目,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新投用的80MW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效率比传统机组高37%,可满足汉钢公司近30%的用电需求,减少外部购电量成本的同时让“废能”稳稳变成了“绿电”。做“加法”,是让资源在全链条里“循环起来”。危废分类隔离处置,高炉冶炼渣、炼钢钢渣、脱硫石膏等固废100%资源化,含锌除尘灰经处理后返烧结再利用;投用的一级能效空压站采用零气耗热再生吸附干燥技术,综合评定输出效率58%,成为陕煤集团首个一级能效压缩空压站。上半年,汉钢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自发电比例最高突破70.84%,废水回用率达95%,固废100%资源化,2025年上半年吨钢新水耗仅1.2m³/吨钢,用数字化、精细化,蹚出了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路。
当初秋的微风掠过汉钢的樱花大道,智能化轧机吐出第一卷风电钢板,这座“会呼吸的钢城”,正用全工序的节能技术、全链条的资源循环,奏响了一曲钢铁业零碳转型的“绿色交响”,也为更多传统钢企指明了方向。(崔恒 梁玉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