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企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归根结底依赖于人才实力。一直以来,龙钢公司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企业发展的命脉,通过发挥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创效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在技能育人、匠心育才上出真招、出实招、出新招,锻造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以“新”育才,推动人才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归根结底依赖于人才。龙钢公司大力推进学习型团队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实施“2261+N”人才培养体系,将工作任务分析、培训课程开发、学习项目设计等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学习路径的集成应用,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精英专班”“名师带徒”等培养模式,与“长板凳计划+充分授权+轮岗交流+进修深造”等模块有机组合,不拘一格地为技术人才搭建立体式的综合素养提升平台。
同时,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天车培训基地、钳工训练室等作用,坚持开展“一月一赛”“一季一赛”技术比武、微课大赛、内训师大赛等活动,实现培、练、训、考“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及技能人才铺设成长的“快车道”,使人才“软实力”转化为企业逆势突围的“强动能”。
以“智”塑才,激发人才潜能
“这个月的技术降本项目你申报了吗?”“这个月我申报了《异常炉次堆垛及过渡坯管控》和《高铁耗下废钢料型调整》两个创新项目,上个月通过审核,还拿到了300元奖励。”近期,一线技术人员对创新成果申报的讨论十分热烈。
创新的源头在哪里?龙钢公司注重挖掘一线职工创新潜力,在内部推行交流式成果汇报模式。从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修旧利废等方面入手,由各职能专业组进行评选,并将结果与个人KPI指标挂钩,引导广大职工集思广益,积极开展小改小革、金点子、“五小”创新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先后完成《高配比褐铁矿与磁铁矿优化协同烧结技术研究与应用》《炼钢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研究应用》《轧钢冷床余热回收技术应用》等40余项研究成果,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和创新驱动力。
以“技”强才,加速人才孵化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龙钢公司顺应陕钢集团改革大势,依照“两类六层”原则,为技术序列人员构建起从专工助理到首席工程师的阶梯式上升通道,大力推进科技人才改革。
以“不等结果、主动出击、严抓过程、夯实责任”为要求,给聘任人员出课题、压担子,用业绩和指标评价专业能力,激发其攻坚克难的潜能,为企业培育出一批行家里手。同时,运用“赛马”机制,以结果论英雄,以业绩论能力,给真担当、敢作为的人员提供更多机遇和更高荣誉,形成自上而下揭榜挂帅、追赶超越、争树标杆的竞赛热潮。先后有多名技术人员走上了管理岗位,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薛小永,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陕西省首席技师冯建斌,第四届“陕煤工匠”、渭南市“五一劳动奖章”杨文学等一批又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物。
未来,龙钢公司将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龙钢公司 路芙蓉 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