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风裹着青团的香气掠过柳梢,细雨浸润的墓碑前,新草正一寸寸漫过旧岁枯黄。清明时节总在提醒我们,生命的轮回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言,它只是以最朴素的方式,在春泥中埋藏过往,在细雨里酝酿新生。这浸润千年的节气,恰似一面被时光打磨的铜镜,映照出“清”与“明”二字在中华血脉中的永恒回响,那是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亦是对精神澄澈的追寻。
清明雨落处,万物皆有镜
《岁时百问》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是春的第五个节气,亦是天地间最通透的仪式。扫墓人俯身擦拭碑石上斑驳的苔痕,恰如擦拭蒙尘的心境;孩童追逐着纸鸢,在旷野奔跑,以细线牵引的高度丈量着心性的边界。农人将种子埋入湿润的土壤,每一粒都需经冬雪涤荡、春水浸润,方能褪去浮华外壳,生出直指苍穹的脊梁。廉洁文化的根系,亦深埋于这般天地法则之中。北宋名臣包拯曾手植荷花于府衙,花开时告谕百姓:“莲出淤泥而不染,官居浊世更须清。”他将廉洁具象为一方莲池,让往来百姓眼见为实,真正的清廉从不在高悬的匾额上,而在根须深扎泥土却始终不染纤尘的倔强里。
新火试新茶,清风传万家
皖南古村的祠堂里,老人们至今遵循着清明“分胙肉”的旧俗:宗族祭祖后的猪肉必须按户平分,纵是族长亦不可多取一片。刀刃划过猪肉的瞬间,公平的刻度在油脂间清晰可辨。在浙江龙门古镇,百年家训“正己而后正物”被绣成蓝印花布悬于厅堂,稚童背诵时的清亮嗓音,与檐角铜铃在风中的震颤,合奏成跨越时空的廉洁长调。当代人的“清明”,正被赋予更辽阔的维度。某位纪检干部的手机里,收藏着女儿手绘的“廉洁风筝图”,稚嫩的笔迹写着“爸爸的风筝线比云还直”;云南山村的教师将祖传青瓷碗带到课堂,告诉学生“碗越干净,盛着的饭越香甜”。这些细碎的当代叙事,恰似清明时节的艾草,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倔强生长,让古老的精神基因焕发新生。
天地清明气,长养浩然心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清明不仅是祭祀的时节,更是叩问内心的契机。当我们在祖辈墓前焚香时,青烟中升腾的何尝不是对生命底色的追溯?那些长眠于黄土的先人,或许从未留下金银财帛,却将“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的风骨化作家训,随着清明细雨渗入后代的血脉。
此刻春山如黛,不妨采一捧带露的野茶。看蜷曲的叶片在沸水中缓缓舒展,恰似浑浊世相在澄明心性中沉淀。廉洁文化从不是束之高阁的训诫。它是祠堂梁木经年不散的松香,是孩童放飞纸鸢时手中始终紧绷的丝线,更是每个平凡人在清明时节,对内心那座无形碑林的温柔祭扫——唯有常拂尘埃,方能照见天地清朗。(龙钢公司 张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