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从“追光”到“发光”的青春史
发布日期:2025-04-02    作者:李囡    
0

你所追逐的光芒是什么?

你的榜样是谁?

也许是致力研究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的技术人员

也许是躬耕一线

全力以赴保障生产任务的操作工

也许是守护在你身后

恪尽职守的“黑脸”安全员

他们虽然年龄不一,岗位不同

但却有着相同的特点

平凡,却执着

他们是“追光者”,也是一道光

在自己的岗位和领域发光发热

从“追光”到“发光”的青春史

追光的旅程,从来都不会是一马平川

脑子活、真拼命、有魄力……大家用这些关键词描述着张汉江。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中包过热度偏高,浇注温度受到限制,且班产任务早已下达,面对紧急又兼具挑战性的任务,有着10余年工长经验的他坚信“只要班组齐心协力,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他主动与上道工序联系,及时组织台下人员做好装运准备,通过生产调度外围协调车辆,在30分钟内将调温坯头送到了炉后。同时,优先更换边流下水口,使八个流拉速均提升至2.9m/min,最终超额完成了班产任务。

每次生产品种钢,他都仔细检查每个环节。有人说他太“小心”,他却认为这就是职责所在。为解决“如何预防铝氧化带来的结瘤”技术难题,他主动投身到“塞棒技术的应用”项目中,从试验到实施,再到稳定运行他全程参与,通过不断地分析、实验、总结,使开浇成功率和稳定性大幅提升。同时,牵头实施了“精炼钢大包浇钢全程保护浇注防翻钢措施”“1#机零段喷淋管角度校正方法”等10余项技术改造,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

从“追光”到“发光”的青春史

追光的力量,源于内心深处那份炽热

“作为安全员,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员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郭伟12年来坚守的初心。

日行万步是他的“标配”,一支手电筒、一顶安全帽、一双透视眼,炼钢厂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安全巡查的足迹。他坚持对每一项危险作业报备手续、安全措施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严格执行“不安全不作业”要求。他“挑剔”的行为,使现场的危险作业和违章行为大幅降低。

常常相同的嘱咐,他每天要重复很多遍。他坚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活动等组织开展安全培训,结合事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同时,坚持以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创建为抓手,以强化管理、专业提升、创新突破为重点,严格执行班组“4+6”管理模式,推动班组安全管理能力提升,此外,深入推行全员安全积分档案制,策划实施“炼钢厂十项特色安全活动”,创新实施内部安全绩效互查机制,每月抽调各业务骨干进行互查互学,有效促进了各作业区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追光”到“发光”的青春史

追光的进程,本身就是一种璀璨的光芒

“我的师父,是一位既严肃又亲和的人,他眼里没有‘差不多’,常常对我们讲,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于晏承涛,徒弟韩健这样评价。

作为新品研发工程师的他,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在赴南阳汉冶、西宁特钢等企业进行对标学习时,白天跟在老师傅身边追着问、仔细记,将各项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熟记于心,晚上则趁热打铁,仔细分析总结,形成可“为我所用”的技术经验。在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他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通过技能培训、大讲堂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进一步带动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精准控制精炼过程,精确判断钢水成分和温度,他坚持对每炉钢水的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渣料及脱氧剂的配比,有效解决了ER70S-6、30MnSi等钢种在浇注时出现的絮流情况。对于氢含量的控制,他坚持从原材料上入手,保障入炉材料的干燥,不断调整冶炼工艺,减少过程氢的生成和侵入,使钢水中氢含量控制在标准以内。他积极探索降本途径,牵头实施用低氮化渣剂代替萤石,用精炼硅铁粉、碳化硅代替部分铝粒等项目10余个,累计降本约105万元。

“上班第一天,我就被现场火热的场景所吸引,以后的道路,我要继续奋斗在炼钢一线……”晏承涛说。(李 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