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在陇中大地代代相传的俗语,恰似一颗坠入深潭的石子,总能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作为通渭人,我对它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推开一扇扇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不是华丽陈设,而是门楣上工整遒劲的“耕读第”。这三个字,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开启通渭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也串联起我记忆深处那些温暖而珍贵的点滴。
儿时记忆里,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客房墙壁正中高悬的中堂。那是张守纪先生的手笔,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笔锋苍劲有力,透着独特的韵味。年幼的我虽读不解其深意,却总被那些文字与图案的神秘魔力吸引,忍不住驻足凝视。每当有客来访,总要在中堂前流连,或赞叹笔法精妙,或品味意境幽远。看着客人脸上的欣赏之色,我小小的胸膛里便鼓满了自豪。
父亲是我书法启蒙者,更是将耕读精神深植我心的导师。农闲时节,他总会铺开宣纸,细细研墨,而后用温暖的大手包裹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行笔,不偏不倚;回锋收笔,留有余韵。”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那一横一竖,如青松般挺拔,透着坚韧与挺拔;一撇一捺,似羽翼舒展,蕴着自由与力量。那时只觉得,父亲的手真暖,笔下的字真美。
父亲最爱书写“天道酬勤”、“海纳百川”这样的四字箴言。他常说:“字如其人,一笔一划都要写得端正,做人也要堂堂正正。”每一次落笔,他都会结合人生经历,向我讲述箴言背后的深意:“天道酬勤”是教诲我脚踏实地,生活终不负努力;“海纳百川”则提醒我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我常常趴在桌边,看他运笔如飞。墨香在房中弥漫,与窗外飘来的泥土气息交织,氤氲成一种独特的、属于通渭的味道。在那墨香浸润的时光里,父亲用毛笔书写的不仅是汉字,更是对我的谆谆教诲——踏实做事,正直为人。
在通渭,“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代代相传,早已融入了每一个通渭人的血脉之中。这里的人们,白天扛起犁头,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希望;夜晚则执起笔杆,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以笔墨滋养心灵。几间房屋,“半藏农具半藏书”,这便是通渭人家最真实的写照。许多农民,一手是娴熟的庄稼把式,一手是灵动的书画艺人。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既能在大地上播撒五谷的种子,也能在素绢上绽放艺术的繁花。这浓郁的文化土壤,滋养了无数书画人才,也在学术界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让通渭的书画艺术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长大后,我走南闯北,见过不少精美的书画。但每每遇见书法,总忍不住驻足,细细揣摩一笔如何起势,下一划如何呼应。我知道,这是通渭的耕读文化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生命的底色。如今,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通渭的山水村落间寻觅灵感。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画卷,更是通渭人独特的生活哲学与精神世界。而通渭人,也乘着这文化的东风,将书画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书画展览、文化交流如繁星璀璨,让“通渭”二字在文化的苍穹下愈发响亮。
“耕读第”,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镌刻着通渭人对生活的热忱、对知识的渴求、对传统的执着。它是通渭人精神的原乡,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化烙印。无论岁月长河如何奔涌,这源自墨香与泥土深处的“耕读”薪火,都将如不灭的星辰,既照亮一代代通渭人躬耕砚田、砥砺前行的身影,也以其独特的坚韧与温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增添一抹恒久而明亮的光辉。(汉钢公司 路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