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陕钢故事】追溯前辈足迹 聆听钢铁故事
发布日期:2018-06-28    作者:贾育红    
0

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龙钢公司组织的老职工座谈会,聆听了老职工、老干部讲述建厂初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很多情节同今天现代化的生产装备、生产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细节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内心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前辈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龙钢从一个五小企业发展成现代化钢企的精神支柱、燎原之火。

“空白”的生产基础

1957年,龙钢的奠基者们从零开始,16名经过政审、学历、体检等严格选拨的青年骨干远赴四川学习炼铁技术,从最基本的砌砖建炉技术学起,学成回来后亲自动手建起了第一座2.5m3小土炼铁炉。195871,饱含着智慧和汗水的第一炉铁水缓缓流出,向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结束了陕西没有灰口铁的历史。

2.5m3,现在听起来似乎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在当时近乎“空白”的条件下,却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三秦大地上一声惊雷,是陕西钢铁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当时的生产条件全靠人拉肩扛,架子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正如老职工所说:“几天拉不完一汽车沙子”。

“玩命”的敬业精神

就是在这种艰苦、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以“铁人”贾俊堂为代表的一批钢铁前辈们迎难而上,几个月不回家,吃在矿山、住在矿山,简陋的住宿环境下他们长时间不能洗澡、换洗衣服,当时的情景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据当时的老干部讲,临近年关的时候,他们去矿山检查工作,看到这样的场面当时就落泪了,立即下命令:“生产再紧,也要想办法安排职工去镇上洗个澡,一定要大家过个好年”。

关于老前辈们艰苦创业的故事中还有一位姓党的老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根据他的讲述,当时正当青年的他“争胜心很强,时间抓的很紧”,有个数据可以形象的说明他的工作效率:当时他所在的岗位一个人月工资是20多元,而他一个月能挣70多元——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

“素颜”的青春故事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钢铁女工的工作情景是怎样的呢?一位1969年参加工作的老阿姨以“一双棉鞋”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当时女工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当时都是连队编制,所以她们的班组叫“破碎排”,25名女工睡一个大通铺,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转运、破碎焦炭。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阿姨穿着母亲新作的五层底棉鞋上班,结果不到下班鞋底就被磨透了,回到家后母亲看着她的棉鞋落泪了,不是心疼棉鞋,而是不知道姑娘吃了多大的苦。

听了阿姨深情的讲述,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没有化妆品的青春故事也可以这样美丽动人。

“抠门”的消费理念

艰苦的条件、艰难的生活使老前辈们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从不乱花一分钱。据“铁人”贾俊堂老人讲,当时从韩城到厂区3毛钱的车费他都不舍得花,经常步行2个小时上下班。老人的讲述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1996年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值夏季,酷热难当,班上有年轻人去买蛋卷(冷饮)的时候给每人带了一个,有一位老职工竟然不知道怎样吃,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有买过这样的“奢侈品”,虽然当时一个蛋卷才5毛钱。

这样“抠门”的消费理念对今天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来讲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前辈们也不希望我们再过那样的苦日子,但是这种节俭的美德和自律的精神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在龙钢的发展史上,类似这样发人深省、令人震撼的小故事还很多,追寻着前辈们奋斗的足迹,倾心聆听钢铁的故事,静下心来去思索、去品味,了解他们的艰辛,体会他们的不易,从他们身上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从他们手中接过百年龙钢的接力棒,放眼长远,立足当前,走好每一步,我们一定会成功!(龙钢公司能源检计量中心 贾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