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傲霜雪,江山分外娇,娇不在沁人的清香,而在于执着的傲骨。在龙钢公司生产一线,有这样一群女工,她们跨越不同年代,却怀揣同样的热忱,扎根岗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巾帼力量,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奋斗乐章。
经验沉淀,70后的坚守与传承。
乔亚敏是名70后机加工人,在铣工岗位上已经默默耕耘了15年,是轧钢厂棒二机加班组当之无愧的元老级员工。平日里,她默默忙碌在铣床周围,寡言少语,但一旦有人问起她的职业,她便立刻热情起来:“你瞧,这就是铣床,它就像一位精准的雕刻师,按照月牙槽铣削参数要求,把加工好的槽铣削成合格备辊。你可别小看这操作面板,上面的每一个按钮,都关系着加工的精度和质量,一点都马虎不得……”
记不清有多少青工是在她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团队里,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是大家信赖的“强姐”。在工作中,她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循轧辊加工标准,哪怕是最细微的尺寸偏差,都不放过。她宛如不知疲倦的晨鸟,永远最早到岗、打扫卫生、检查设备、准备开工……一天工作结束后,她没有丝毫懈怠,有条不紊地清理机床,为第二天工作做好准备。没有惊人的言论,乔亚敏十五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铣工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传承工匠品质,诠释坚守力量。
兢兢业业,80后的创新和担当。
80后的张东霞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铣工,也是团队的“主心骨”。每当同事在加工中遇到棘手问题,她总是热情相助,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找到症结并给出解决方案。在她的工作服口袋里永远装着一个小本子。这是一个装满奇思妙想与宝贵经验的百宝箱,别看本子不大,但作用却不小。每天来到岗位,她第一件事情就是掏出小本子,查看前一天工作中记录的问题,随后,围绕这些问题,在机床边反复调试、研究。尝试不同的切削参数,每调整一次,她就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下调整后的效果—转速、进给量、切削深度的变化。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记录,她逐渐摸清了机床的“脾气”,积累了一套独特的铣床操作技巧。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着她在铣工领域的一路成长与突破。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铣工也开始随身携带小本子,传承着这份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用敬业、孜孜不倦彰显青春之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勤学善思,90后的拼搏与突破。
90后的孙莹也是棒二机加班组的技术骨干。2020年休完产假的她步入新的岗位。面对新环境,起初,她也忐忑不安,但是好强的性格又不允许自己放弃。付出就有收获,她凭着一股韧劲,短短半年便熟练掌握了铣床操作技术,成为铣工中的佼佼者。面对成绩,她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继续向前。面对数控铣床程序全面升级,看着厂家的技术员改动一个小小的编码就让机床随之听命运作,她对程序编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她主动与厂家技术员沟通,向老师傅请教,借阅铣床操作说明书和编程手册,潜入专业知识的海洋。短短两个月后,她将一个个指令代码编写成程序段,并输入机床调试,在不断试错和验证中,最终成功掌握了数控铣床编程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应用,使得月牙槽的加工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是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孙莹用数年的刻苦学习,从一名机加“小萌新”蜕变为“行家里手”,镌刻下独属于她的耀目篇章。(龙钢公司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