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请回答1976
发布日期:2025-03-13    作者:赵菲菲    
0

老张说:“如果当年自己留在部队,那一切都会不一样……”

至于怎么个不一样法,老张没有说。没有说并非他不愿意说,而是因为5年前脑卒中留下了后遗症。老张的语言功能受到了影响,很多东西想表达,却无法很好表达。

老张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潜藏着的是一个“孔融让梨”般的故事。这个故事写满了一个年轻人的至善与遗憾,也伏笔了他坎坷不易的一生。

1976年,老张当时还是小张,正在某部队服役。本该他提干的当口,因不忍比自己年长的战友退役,故而将名额让了出去。只是晚一年提干,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张心里这么想着。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政策发生了变化,小张提干无果,即将面临退役回乡。

领导宽慰他,暂且多留一年时间,也许事情还有转机。但小张执拗:政策已然宣布了,还能有什么转机?继续死皮赖脸地留下,那是给部队和领导添麻烦。况且回乡也并非就是坏事,毛主席说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小张怀着一丝遗憾离开部队回了家,与其他人一样相亲、结婚,并满怀信心地开启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刚回乡那几年,小张干劲十足。每日天不亮就出门上工,伴着星光才疲惫地往回走,月月满勤全工分,甚至还因为表现优异当上了生产队的队长。

时间来到80年代,小张的心开始起了变化。虽然靠着土地能够吃饱穿暖,但精神上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己收获的是什么?

小张想去城里开店,他想凭借自己在部队学习的技能在城里立足。

然而身为村支书的父亲却不同意小张去城里,一来觉得那是瞎折腾,二来私心里想留住这个最爱的儿子在身边,好将一身木匠手艺传承下去。

小张不喜欢做木匠,因为不喜欢做木匠,所以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去当兵。如今即使回到了村里,他依然不喜欢做木匠,日复一日围着木头和锯子、刨子转,和在土地上刨粮食,没有什么分别。

最终,小张因为孝顺没有违逆父母的意愿去城里开店,却也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传承木工手艺。他依然每日辛勤地劳作,眼睛里却少了些许神采。

再后来孩子们出生。再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小张也终于不再年轻,不再想去城里开店的事。

为了生计,为了支付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为了孩子们不再窝在小乡村里消磨岁月,他捡起自己在部队上学会的厨艺,开始承接村里的红白喜事席面,称谓也正式变成了老张。

老张也曾远近闻名。方圆几十公里,红白喜事找他做席面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每次做完席面回到家里,老张一身疲惫,除了蒸馍就葱,他什么都吃不下。这成了亲邻打趣他的一个笑谈,说他不会享福。

其实,哪有不会享福的人,只是没有遇到享福的命运。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上学,尽管经济负担很重,但老张从未动过让哪个孩子停学出去打工的心思。他期盼着孩子们能考上大学,走出去,弥补自己曾经无缘大学的遗憾。

如老张所愿,孩子们考上了大学,也走出了乡村。本想着终于能够松口气了,老伴却又不幸患了重病。除了大女儿在身边偶尔能帮忙照顾,其他孩子要么离得远、要么还在上学,没办法指望。老张一个人艰难地扛下了所有责任,双鬓白发骤增。

老伴离世后,老张孤孤寂寂地过了三年。因为家里有地要种,有屋要守,他不愿离开村里去城里生活。孩子们心疼他一个人,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劝说他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可以考虑再找个老伴。

后来经人介绍,老张找了一个与以前老伴同名的人,似乎是冥冥中的一种注定。

新老伴心地善良,只是性格泼辣强势一些。她不介意老张家境贫寒,还有儿子尚未娶亲。在她的观念里,只要手脚能动,就不愁生活过不好。

她支撑起老张的半边天,与他农忙时一起下地干活,农闲时经营乡村农家乐。眼看着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老张却倒下了。突发脑卒中,老张躺在了病床上,一度失语不能言,腿部无力不能行。

老伴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老张,督促他运动,陪他说话,让他能够清晰表达自己不至于急躁,能够慢慢自由行走,不至于下半生在轮椅上度过。

生病以后的老张变得喜欢回忆从前。他想起自己在外公家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想起求学时期自己也曾壮志满怀,也忆起当兵时因为谦让而错失的良机……

如若一切能够重来,老张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他的一生,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也许是会不一样吧!但是后来又转念一想,只要这世界还是客观的世界,不存在带着前世记忆重生这件事,老张就依然还是老张。他依然会选择将机会让给战友,依然会坚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依然会鼓励孩子们求学上进,依然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生病的老伴,依然勤勤恳恳、平平凡凡地过完这一生……

因为老张说过,这一辈子,他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讲究信用的人、一个遵循传统的人、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老张没有说,他其实还是一个不会说话、却把心底的温暖与关爱表现在行动上的人。(龙钢公司 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