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善待每一顿餐食 尊重每一粒粮食
发布日期:2020-10-30    作者:张建芳    
0

民以食为天,吃乃人生第一大事。民间有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害心慌。”说的就是吃饭对人们的重要性。现在的生活好了,一些人锦衣玉食,没受过饿不知道饿了的难受。我从小长在农村,对于小时候的苦日子记忆深刻,也听父辈讲过那些年闹饥荒的事,感触颇深。

善待每一顿餐食,尊重每一粒粮食

我老家在韩城的英山源,这个地方以前纯粹是靠天吃饭,一年四季雨水稀少,庄稼种到地里,能有多少收成,全看老天爷的心意。遇上风调雨顺,收成较好,遇到年馑就得饿肚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约是在1971年,政府组织当地农民修水库,整个英山源的人都动员起来修英山水库。工地上每天都是热火朝天,母亲他们也不例外,早上五点多就出门上工了。

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粮食,吃饱饭是一种奢望。好在那年红薯大丰收,母亲每天上工前一般都吃的红薯蒸菜,这个饭是吃起来特别容易饱,但是不耐饥,修水库是重体力活,挖土,推车都极耗体力,在工地上干活不到10点,母亲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但是离收工的时间还早着呢,没有办法,只能忍饥挨饿。好不容易挨到开饭时间,一人两个窝窝头,一碗能照见人的清汤寡水,好不容易盼着吃顿面,也是黑玉米面居多。晚上也要干到9点多才收工,回到家吃的还是红薯。母亲后来说,她让红薯吃伤了,无论啥时候提起红薯都不心热。后来生下我也是皮包骨头,瘦的可怜,母亲吃不饱饭,自然奶水也少,我经常饿地哇哇大哭,父亲看着实在心疼,背着口袋找我姑妈借粮食,我姑妈家庭条件也没有多好,只不过家里没有小孩,想方设法给我父亲弄了几斤白面,母亲如获至宝,小心的蒸成馒头,晒成干馍片,每当我饿了时,就用手掰点干馍片用开水泡着喂我吃。靠着我姑妈给的一点白面,我总算是活下来了。

后来水库修好后,如果天气持续干旱,到了要命的紧要处,水库就会开闸放水,村民便可以浇地。浇地这个活看似简单,实际上也不容易。每年因浇地分水也时常闹的不可开交。浇地前,家家都必须先在地里修个临时的水渠,每家每户相临的地畔需要重新修葺一遍,浇地时若轮到白天还好说,若轮到夜间,父亲和母亲都必须带上手电和马灯,经常浇一点地可能要等一晚上,因为水不等人,比方说今天水到这一片地,那轮过去就不可能再轮回来。对浇地这个事,庄稼人都非常慎重,可以说是严阵以待,一季的庄稼有没有收成在此一举。

等到我上初中时候,情况就好很多了,吃饱饭已经不成问题了。关中地区以种小麦为主,小麦种子也是几乎隔年都有新品种,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彦六号,母亲对此尤为喜欢,亩产可以达到四五百斤,而且磨的面粉非常劲道,不管是蒸馒头还是吃面条口感都特别好。后来还出了一些高产小麦品种,母亲也还保留一点地种小彦六号。

我们的父辈及更早的祖辈都挨过饥受过饿,所以他们都非常珍惜粮食,从不浪费。老辈人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浪费粮食造孽呢,我记得我奶奶吃馍时,馍馍有时会掉馍花子,她都会捡起来吃了,绝不会浪费一丁点。

现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是我们不应该丢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我们不要忘了从哪里来,从哪里往上走。而要坚决抵制浪费的不良习气,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的陋习。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粒粒辛苦,餐餐光盘”,善待每一顿餐食,尊重每一粒粮食,日积月累、成风化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汉钢公司计量检验中心 张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