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一线员工创效图鉴
发布日期:2025-09-01    作者:闫侃平 樊焕艳    
0

在龙钢公司,热浪滚滚与员工们的创新热情交织碰撞,平凡岗位上的一个个“小人物”,正以智慧为笔,一个个“接地气”的改造在生产一线书写着创新创效的精彩故事。

一线员工创效图鉴

炉前班长的“毫米级”改造

“老孙,你这氧枪真管用!今天钢铁料消耗又降了0.3公斤!”转炉检修平台上,炉前工们围着大炉长孙永锋赞不绝口。这位拥有15年工作经验的老炉长,用一个看似简单的调整破解了生产难题。

“以前总觉得钢水‘吃不透’氧气,出钢时总有残铁浪费。”孙永锋蹲在操作平台旁,捏着焊条说道。他连续3天紧盯监控,发现氧枪角度微调能增强搅拌力。最终,他将氧枪喷头角度从13度改成12.5度,让每炉钢的钢铁料消耗降低0.5公斤。按全年产量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省下250吨钢铁料,价值近60万元。

这个小改造灵感来自他随身携带的“问题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3个生产细节——从出钢口磨损程度到合金加入时机,如今已有11个转化为作业标准。“咱一线工人搞创新,不用多复杂,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他笑着说道

一线员工创效图鉴

维修工的“绣花功”

配电室检修现场,技术员冯燕正蹲在配电柜前,用万用表测量线路参数。这位走路风风火火、做事干净利落的“技术达人”,最近攻克了令人头疼的难题:让氧气流量调节阀“精准听话”。

“以前这阀门就像‘倔脾气’,调节总‘过头’,每月浪费不少氧气。”冯燕边说边展示她设计的“信号放大器”——巴掌大的电路板上焊着十几个细小元件。她发现阀门反应滞后源于信号传输不稳定,便自己学习编程为控制系统添加“缓冲程序”,将机械定位器换成灵敏的智能款。改造后,阀门调节精度提升至±1%,每月节约氧气2000立方米,年可节省费用28万元。“公司的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厘省出来的。”冯燕擦了擦额角的汗说道

一线员工创效图鉴

连铸工的“水管改造记”

4#连铸机旁,钳工刘斌正带着徒弟改造拉矫机电机冷却水水箱。传统设计中,水箱内的冷却水在完成热交换后,往往因缺乏有效回收而直接外排,不仅造成清洁水资源的持续消耗,也增加了企业用水成本和污水处理压力。针对这一问题,刘斌决定在水箱侧壁的上部,加装一根弧形弯管,它就像一个始终开启、自动调节的“水龙头”,为多余的水量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出口,当水泵持续向水箱供水,水位上升至超过预设高度时,多余的水不再溢出箱体,而汇入这根管道,凭借重力自然地流回下方的结晶器水箱。整个改造所用的材料不过是常见的管件和接头,总费用大约200元,然而,其带来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却极为显著,每日可成功回收并节约循环水量高达20吨年可节约水费3.28万元。

在龙钢公司,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没有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却精准瞄准了生产中的痛点堵点。创新不在大小,管用就是好办法一线员工的智慧让企业发展更有活力。(龙钢公司 闫侃平 樊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