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蚂蚱菜片片面里的乡土滋味
发布日期:2025-09-30    作者:王芬娥    
0

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老家后院的菜地像被揉进了一层温润的绿。湿润的泥土缝里,马齿苋的嫩芽正攒着劲儿往外冒,肥厚的叶片托着晶莹的雨珠,风一吹,那抹翠色便晃得人眼亮。母亲拎着竹篮踏过田埂时,总会弯着腰笑:“这蚂蚱菜啊,爱跟雨水较着劲,雨越密,它长得越旺实。”

我蹲在母亲身旁,看她指尖在嫩绿间翻飞。马齿苋的茎秆泛着浅红,掐断的瞬间会渗出黏糊糊的汁液——那是它独有的“倔性子”:耐旱耐涝,哪怕随便往地里丢一截,几场雨过后便能扎下根。可也正是这份不挑环境的韧劲,让它成了餐桌上最实在的馈赠。这草在药房里叫马齿苋,晒成干能入药,可在我们老家,都喊它“蚂蚱菜”,听着就带股子活气,像田埂上蹦跶的蚂蚱,透着乡土里的鲜活。

做蚂蚱菜片片面,是母亲的看家手艺。她把刚掐的蚂蚱菜泡在清水里,菜叶上的泥点顺着水流往下滑,捞出来控干时,叶片还带着水淋淋的潮气。盆里舀上几勺白花花的面粉,把切碎的蚂蚱菜拌进去,绿盈盈的碎末裹着面粉,像撒了把春日的碎玉。加少许碱面和盐,再兑点温水揉面,母亲的手掌来回翻动,不多时就把菜与面揉成了光滑的面团。“得醒一刻钟。” 母亲总说,面团跟人一样,歇够了气,吃起来才更有筋道。

等面团醒透,母亲就在案板上撒层薄面粉,擀面杖一滚,面团便顺着力道慢慢舒展。擀面杖滚动的声响里,淡淡的青草香混着麦香飘出来,绕着厨房转了圈。不一会儿,案板上就铺了张薄薄的大圆片。母亲握着菜刀,“噔噔噔”几下就切成方方正正的面片,每一块都透着利落。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烧开,面片“扑棱棱”下锅,在沸水里打了几个滚,原本青白的颜色渐渐变得透亮,滚两滚后捞出来,过一遍凉开水,面片瞬间变得滑溜溜的,看着就能感觉到韧劲。

最勾人的是调味的环节。蒜泥要捣得细瓷,加一勺香醋“滋啦”一激,蒜香立刻窜了出来;葱花得用滚烫的菜籽油泼,油刚碰到葱花,那股子焦香就漫过院子,连邻居家的狗都忍不住在门口扒拉;再淋点生抽、撒少许盐,最后必须浇上陕西人吃饭的灵魂——油泼辣子。这辣子是母亲夏天晒的秦椒,碾成面后,用烧得冒烟的菜籽油一泼,红油裹着辣椒碎 “滋滋” 冒泡,光是那香味,就引得人直咽口水。

把调料和面片拌开,绿色的蚂蚱菜碎在面片间若隐若现,红油点缀在青白之间,看着就让人喉头发紧。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面片的筋道先在齿间散开,接着是蚂蚱菜的清爽,混着蒜泥的辛辣、辣子的醇厚,一层层在舌尖上漫开。那味道里,有泥土的质朴,有阳光的暖意,吃得人额头慢慢渗出汗珠。

其实这不起眼的蚂蚱菜,浑身都是宝。现代研究早说了,它就像个“天然小药箱”:含有的成分能帮着抵抗细菌病毒,夏天吃点,少生不少病;有机酸能调节血糖血脂,家里老人吃着也放心;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以前村里有人磕着碰着,就捣点蚂蚱菜敷在伤口上,没几天就好了。更有意思的是,它含有的抗氧化成分,还能悄悄帮着美白肌肤,倒真应了“药食同源”的老话。

如今离开老家,再难吃到母亲做的蚂蚱菜片片面。偶尔在菜市场看到马齿苋,总会买上一把,学着母亲的样子泡、切、揉、擀,可做出来的味道,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差的是雨后菜地的清新,是母亲指尖揉进面团里的温度,是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乡土情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节,才是这碗面最勾人的魂。

一盘蚂蚱菜片片面,盛着的不只是初秋的滋味,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那田埂上顽强生长的马齿苋,无论我走多远,根总还扎在故乡的泥土里,一想起那味道,心就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