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家乡的年味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乔波    
0

俗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有着最具中国年味的陕西,这里有着文化韵味浓厚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有着中国第一帝都咸阳,在这里也有着我二十四载的欢声笑语。

农历腊月二十三,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各户就着手备年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在老家农村,这一天便开始忙碌了,烙上卷着五香调料的炊饼,在傍晚时分,夜色刚刚笼罩大地,来到厨房,在大案板后边的墙上贴上前几日早已买好的灶神爷画像,两旁各布置一根蜡烛,中间香炉里均匀插好五根细香,供上奶奶和妈妈下午刚刚烙好的饼子。跪在灶神画像前烧三张黄纸,磕头跪拜。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这时候会用一根红色毛线绳把过年的第一份压岁钱和一个炊饼绑在一起,在拜灶神烧黄纸的火苗上轻轻掠过,然后挂在我的脖子上。那时候小小的心里就深深记住了这个界限,年到了,而最开心的一件事还是可以放炮仗了。

腊月二十六回到公司,二十七开完年终总结会奔回家里,老妈和老爸早已从老家过来在等我和妹妹放假回老家过年,匆匆收拾完行李,下午就回到了伴我孩童时光的这片土壤,尤其傍晚时分,烧柴热炕时空气里的那淡淡气息让人熟悉而怀念。虽然现在老家农村也早已面目一新,但这里的人们依旧那样朴素、憨厚。

除夕前几天母亲已经手忙脚乱,炖肉、备菜、蒸包子......还有年前家家户户必须的大扫除,屋里屋外都被清理干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中午,每年这个时候就要把“神主”请出来,在屋里桌上摆好,那是我的太姥姥和太姥爷,而自己曾在太姥姥膝下玩耍到五岁,至今记得她那慈祥的面庞。摆放好各式祭品,正午时分贴好对联、门神。从灶神、土地公、再到自己祖上,一一按顺序祭拜,每到一处,细香着五根,黄纸烧三份,磕三个头,都是规矩。从会说话跑路起,每年过年爷爷总是站在我旁边一遍一遍的教我这些传下来的礼仪,现在爷爷年迈,而自己已习惯做这些。

晚上一家人围在火锅旁欣赏着春晚,一整夜外面鞭炮声连绵不绝,忙碌了一年的家人此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正是“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年”,怀里压着红包,都要守岁,对新的一年满怀憧憬,晚上十二时再祭拜一遍,放完炮仗,这才休息。

正月初一早饭毕,各宗室亲戚聚在一起,按辈分从高到低,依次去登户拜年。这一天不能哭,不讲脏话,这个正月里不理发......初二这天家里如果有刚出嫁不满一年的女孩,则去女婿家转亲戚,这叫“追女儿”,表达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而出嫁已过一年的女儿则回娘家拜年,表达对家乡的切切思念。初三初四去转其它亲戚,已无禁忌。

初五这天又叫“破五”,在中国年俗中,过年要把五穷赶走,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预示把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赶走,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初七早上吃前一天晚上切好的面条,又叫“拉魂面”,因为这天不能动刀切东西。传说女娲造人之前,已经先造好了鸡、狗、猪、羊等动物,直到第七天才造了人,这一天被当做人的诞生日。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吃拉魂面很重要,那时候是农业社会,过年走东串西把心玩野了,到大年初七就要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这时候春节才接近尾声。

当然还有那举国欢庆、即将到来的隆重的元宵节更不必多讲。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比于农村这些繁琐隆重的春节礼仪程序,大家追求简单平静,趁休假之际在家中清净度过春节更为普遍,但无论如何,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亲人团聚的喜悦!而家乡的年味也在每个人心里也烙下深刻而又独特的印。(韩城公司 乔波)